教育公平的未来之辩:有教无类还是因材施教?

这是坚持教育公平的重要理由,毕竟,中国社会目标指向的是共同富裕,而在基础教育领域,核心信念是一个也不能少。

如果要预测未来的话,中国教育的未来,也许是儒家的智慧的回归: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平衡。

责任编辑:吴筱羽

所谓的焦虑背后,都指向社会流动固化。这是一场新的竞赛,最终指向的是确保家庭后代不从现有阶层中滑落。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24日《南方周末》国史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教育公平)

这是坚持教育公平的重要理由,毕竟,中国社会目标指向的是共同富裕,而在基础教育领域,核心信念是一个也不能少。

如果要预测未来的话,中国教育的未来,也许是儒家的智慧的回归: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平衡。

“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因材施教。”不久前,在浙江宁波,一位中学校长这样对我讲述他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这所学校是中国最有名的几所顶级中学之一,虽然所在地区户籍人口仅仅几十万,但最近这些年,每年的“清北率”超越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诸多名校,因此,被视为中国县区中学的典范。

“教育公平”“因材施教”,这两个词都是无法质疑的大概念,非常正确,永远正确,但放在一起,却隐约形成了某种张力。特别是在2019年的当下,听起来甚至有点“刺耳”。

2019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中一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