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少年的失控人生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持续上升,其中的挣扎与失控却鲜为人知。

“成为抑郁症病人”是不可控的人生插曲,但对人生的影响实在又模糊——无法预测来由与尽头,急遽放大了一个人在青春期所要经历的挣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责任编辑:张玥晗

暑假期间,38个抑郁症孩子和父母一起参加了公益组织举办的夏令营。 (受访者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持续上升,其中的挣扎与失控却鲜为人知。

“成为抑郁症病人”是不可控的人生插曲,但对人生的影响实在又模糊——无法预测来由与尽头,急遽放大了一个人在青春期所要经历的挣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文明与野蛮,理智与情感。青春期落在这些抽象概念的分野。这里一片混沌,没有路标,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大多数人随潮水平安地度过了,但总有人受困于此。

江俞的困境始于一个U盘。旁人眼中,这只是不可控的生活插曲:即将去学校,发现存放作业的U盘不见了。但在16岁的江俞的大脑中,难以说清的事情发生。

在这个下午,U盘的消失是一个不被容忍的错误。开始她只是急躁,随后,一个念头击垮了她——“如果我想做到的没有做到,什么都做不好,一切有什么意义?”她崩溃大哭、尖叫,把自己锁在房间,躺在黑暗中,“孤独从各个方向潮水一样涌来”。

江俞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她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中度焦虑障碍、睡眠障碍。一年里她试过复学,很快又难以为继,休学在家。

在当下语境,抑郁不是单一病种。简单而言,抑郁的表现常见于两类,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像江俞这样,仅有长时间心境低落的抑郁状态,而无躁狂发作,被归为单相,而双相障碍的患者,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轻躁狂或躁狂发作,俗称躁郁症。有研究称,在青少年儿童期发病的患者,出现双相的概率更高。

江俞的症状和经历,与多数抑郁症单相患者类似,但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成为抑郁症病人”成为不可控的人生插曲,但它对人生的影响实在又模糊——无法预测来由与尽头,也或许没有尽头。这急遽放大了一个人在青春期所要经历的根本挣扎——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今年夏天,我和十几个患有抑郁症的孩子聊了聊,试图理解精神疾病如何影响一个少年,而他们在公共领域鲜有话语权。

一座孤岛

2019年8月,一家北京的社会组织“渡过”在杭州富春江畔的一个度假酒店为38个抑郁症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举办夏令营。

这些孩子的故事有类似之处:突然间,一些症状出现,情绪和身体不再可控——终日的焦虑、恐惧,无尽的疲倦,遁入虚无的麻木,或是不寻常的亢奋和愤怒;往往,他们成绩跌落,不再是“乖”孩子,成为学校里的“异类”;最后休学在家。

“(在来这里前)父母说还有很多孩子跟我一样,我一直不相信。”17岁的广西男孩小凌说。

营地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以精神疾病患者或患者家长的身份示人。东北家长胡丽曾是人民教师,15岁的外孙患病。在她的圈子里仅此一例,胡丽一度感到自己的家庭就像城市中的一座孤岛。

几十年前,至少在这些家长年轻的时候,抑郁症闻所未闻。如今,越来越多患病青少年如枯水期的水草浮出水面。“我们那届高三有6个人得抑郁症”;“我妈给我办休学的时候,教育局因为当年抑郁休学的太多,不给办”;“和原本不熟悉的女孩聊着聊着,她说,‘我进医院吃过药你怕吗?’我说,‘药好难吃啊’”……

国内至今没有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数据,2017年,大约9.4%的12-17岁青少年至少有一次重性抑郁发作;这个数字在18-25岁的年龄组更高,是13.1%。

和谈论感冒不同,当我们谈论精神疾病,第一反应常常是,什么样的人会得“这样的”病?

但现实中,成绩优异的孩子会得病,普通孩子也会。无论出生在富裕家庭,还是工薪阶层。性格外向、内向,男孩或女孩。这群孩子中有星空摄影师,有留守儿童,有“带头大哥”,有人曾和老师理论把对方说哭,有人写过700万字的小说。他们的父母,有哲学教授、校长、老师、工人、商人、农民、公务员、警察、画家、银行行长、家庭主妇……

尽管医生的经验和调查数据提示,某些人得抑郁症的概率可能更高——例如有过自然灾害、欺凌、童年阴影等心理创伤的孩子,母亲孕产期抑郁、有家族遗传史的孩子,临床上女孩的数量大约是男孩的两倍。但理论上,任何人都可能患病。

“有时候甚至没有什么事件引发,家庭和谐,孩子优秀、与人相处融洽,但(孩子)突然就变得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王智雄医生告诉我。他今年37岁,是北京回龙观医院青少年儿童精神科医师。十几年间,他接触过数千个抑郁症青少年。

不可预测的病症

抑郁症发生的不可预测,是因为人类对抑郁症的了解尚浅。即使科学家也还未真正理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中一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