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课,应该怎么上? | 圆桌

每年秋季开学,各个高校学生群里总会有一些对“水课”的热议,其中很多“水课”属于通识选修课程。

专业性不强泛泛而谈,没有学术意义,缺乏学校财政经费等支持……很多老师其实也不愿意承担通识课教学任务。

从2005年前后至今,过去15年可算是当代中国第一代通识教育。事实上,通识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通识教育,实践重点也从体系建构逐步转向质量提升。

怎样让通识课摆脱“水课”标签?南方周末记者约访多名研究者、授课者,探讨通识课程改革的难点与通识教育的本质。

责任编辑:吴筱羽

广州大学胡宜安老师的《生死学》选修课,出勤率最高时达八成。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相关报道详见《淘汰大学通识“水课”:指挥棒不改,停课也没用》

每年秋季开学,各个高校学生群里总会有一些对“水课”的热议,其中很多“水课”属于通识选修课程。

专业性不强泛泛而谈,没有学术意义,缺乏学校财政经费等支持……很多老师其实也不愿意承担通识课教学任务。

从2005年前后至今,过去15年可算是当代中国第一代通识教育。事实上,通识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通识教育,实践重点也从体系建构逐步转向质量提升。

怎样让通识课摆脱“水课”标签?南方周末记者约访多名研究者、授课者,探讨通识课程改革的难点与通识教育的本质。

陆一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雷生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任军锋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副主任

国懿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于闽梅 中国社科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魏老师 某高校艺术学部讲师

什么是“水课”?

看学习效率的转化

南方周末:怎么定义一门通识课很“水”?

陆一: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最早过分关注其他国家的经验和理念,现在回过头发现真正重要的问题是课程质量。保障通识课程的质量在学术和实践中都是一个挑战。

大学的一门课,过去单纯考虑教的问题,侧重点在教学设计上。展示怎么教,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投入与获得感是什么样的。现在我们判断一门课是不是“水课”,更本质的应该看它能否让学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中一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