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先下手为强?

“你是个大收藏家,你不在了,子女继承你的收藏得交很多税,要是他们对这批收藏不感兴趣,怎么办?这些艺术品有哪些出路?”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王治寿

“街上的饭馆还是类似公社食堂那种,路灯很少而自行车又没有灯,所以晚上6点要出去吃饭就已经晚了,你得在5点半到6点之间去。没有出租车,公共汽车数量不多,特别挤。没多久之后有了第一条地铁线,我想就是现在的1号线。社会的变革已经开始,但物质条件还很有限,这与今天真是天壤之别。”

这是盖·尤伦斯记忆中1986年的北京。这一年他初到北京,在中央美院一间简陋的小画室里,买下了一幅西藏题材的油画,作者是艾轩,艾未未的哥哥。那是尤伦斯收藏的第一幅中国当代艺术作品。2008年7月18日,22年之后,名为《我们的未来》的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揭幕,在开张仅半年多的尤伦斯艺术中心,这已是继85新潮展、黄永砯个展等展览之后的第四个大展。

展厅一旁的报告厅里请来几位中外“新一代收藏家”办了一场高峰论坛,这些新一代收藏家包括地产商、电信营业商、影视公司董事长。相比尤伦斯夫妇,他们几乎都是从2000年前后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这些名字在公众中恐怕远不如收藏展里的那些艺术家显赫,但他们却是支持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甚至是左右当代艺术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论坛原预计议题包括早期收藏经历、收藏中国艺术品过程里遇到的问题、如何建立与艺术家的关系、私人收藏在当代文化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等。事实上由于双语进行而且时间有限,基本只来得及交流各自的收藏历程。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者已经不再那么神秘,尤其是中国藏家的代表,坦率地道出了各自的故事与心事。相比尤伦斯夫妇,这些藏家只能说是起步不久,尤伦斯关心的当代艺术投资的合法性,法律对艺术投资的保护、支持等问题,他们也许还没来得及考虑。“国家和政府应该站出来说,他们做的是好事。”尤伦斯这么说。

入市要趁早
“那时候生活简陋,但又别有一番滋味。”尤伦斯对他当年在北京的生活似乎相当怀恋,他常常提起自己和熟识的艺术家去明十三陵野餐。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十三陵还属于人迹罕至的远郊,那些艺术家也一样,“那时候苏富比、克里斯蒂这样的拍卖行,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

“他们在学校里受到非常好的美术教育,被培养成宣传人才,在各种系统里做宣教电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