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公关解读奥运背后的专业公关力量

“你都教了官员些什么啊?!”董关鹏回答说:我教的第一个原则是,谎言永远掩盖不了真相。

责任编辑:邓科

专业公关力量的进入,是中国“全能政府”逐步转变的一个侧面反映

■有时官员有些挫折感,他们问:开了100场发布会了,可外媒还是觉得我们不够好,我们是不是不要开了?这时她就鼓励他们说,不开只会更糟。
■今年最难处理的公关事件是抗震救灾。因为就在此后三个月内,奥运会便将召开,大悲和大喜之间的冲突不容易转化。最后找到的钥匙是以人为本,不是爱国主义,也不是民族主义,以人为本的情怀具有世界级的打动力。
■在与政府合作时,多家公关公司都感受到了政府与企业思维方式的差异。“政府的规则是不出错是第一的。”


奥运之时,在体育以外的另一个竞技场上,中国政府正在与国际媒体暗战,其惟一有效的工具是:沟通。“政府意识到,奥运成功与否并不是自己说的,而是国际评价。”伟达(中国)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孙玉红说。

如今,中国越来越频繁地登上欧美大报的头版,中国被描述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它发展很快,但时有愤怒;它无处不在,却又琢磨不透。中国政府希望其国际形象变得现代而温和,改善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为了此目标的达成,她已在手段层面做出了选择:开放而非禁止,沟通而非躲避。

也正由此,掌握着与媒体、公众沟通技巧的国内外多家公关公司进入了政府的视野,并开始了时近8年的合作历程。

专业公关公司进入政府活动,既是中国因国家崛起而不得不在意国家形象的一种选择,更是政府全能主义的一种姿态转变,由包办一切转而对专业分工、专业价值的认可和引入。

终于看到奥运公关的结果
8月26日下午,北京奥运会结束的第三天,孙玉红心情不错。伟达(中国)与北京奥组委在2006年就启动的合作项目,现在终于看到了结果。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王惠给她发来短信以示谢意:“谢谢你两年的鼎力支持!”

这一天,在孙玉红的桌上,放着一份《北京奥运会国际媒体监测情况汇总》,里面摘录了法新社、路透社、《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对奥运会的相关报道。此类监测,是奥组委对公关公司的要求之一。早在奥运会正式开始之前,伟达就每日撰写一份。

监测是为了预估媒体将要问到的问题,这对公关公司的监测与分析能力都是考验。每天早上,孙玉红与奥组委一起研究昨天的舆情焦点,以此决定当日发布会的内容,“几乎要无一遗漏”。

“如果有问题超出了奥组委的工作范围,就会把相关负责人请来作答。”孙玉红说,“有记者问天气,我们就请气象局的负责人;还有问兴奋剂的,那药监局的负责人就会出现。”

这些出现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的发言人们,都已经过多次培训。

在此类培训班上,公关专家们面授机宜。“我们帮助他们了解记者的工作性质。提供记者所需要的新闻,同时也传达自己想传达的信息,这需要技巧。”孙玉红说,“记者为了拿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也会使一些技巧。有时记者一开始问比较温和的问题,当你眉飞色舞地讲了半个小时放松警惕后,他突然问一个尖锐的问题,这时你很可能就放松警惕了,随随便便地就讲。还有些时候,记者说,好,今天的采访就到这儿吧,然后就收拾行装,临出门前问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你没有警惕,结果第二天一看报纸,只有最后一个问题写了,前面的一个都没有见报。”

也曾有记者质问参与培训的清华奥美公共形象战略研究室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