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心灵残疾四川地震灾区残疾人志愿者的心灵互助实验

在北京残奥会的间隙,我们回望四川地震灾区;在残疾人体育成为焦点的时刻,我们关注他们被忽视的心灵世界。

责任编辑:朱红军 实习生 王霞

只有残疾人最明白残疾人的每一个细微关键点
编者按
在北京残奥会的间隙,我们回望四川地震灾区;在残疾人体育成为焦点的时刻,我们关注他们被忽视的心灵世界。
发生在湖南娄底与四川灾区残疾人之间心灵互助的故事,迄今仍在艰辛延续。现实的困境在于,如果缺乏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援,更具持续性的心灵互助计划,将难以为继。而面对更大范围内亟需心理援助的残疾人,也注定鞭长莫及。这也是实践“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的理念的需要。

 


残疾人志愿者毛智文与家人在一起。 本报记者 王轶庶/图

“今天早上,老师让我们默写诗歌,我用的是左手,写不快,眼睁睁地看着老师离开,看着他们和她们的一只只敏捷的右手,我哭了。如果这场景发生在高考,我的命运将会怎样?”

9月7日早上,湖南娄底残疾人志愿者毛智文收到了从北川中学寄来的这封信。写信的女孩赵彩云(化名),在“5·12”地震中失去了右手,3个月前他们在四川省华西医院相遇。

此前,赵彩云见到了各种肤色、各样面孔、操各种口音的中外志愿者、记者和专家学者们,他们突然来了,握了手合了影,赵彩云还没回过神来就没影了,生活又回归真实。而惟独毛智文的残肢形象、明朗的笑脸和身残志坚的人生经历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我只有一条腿,但上学时加强练习,参加铅球比赛拿了奖,上了大学,自己开了店,结了婚有了女儿,”毛智文告诉赵彩云,“没有腿没有手并不可怕,没有信念人就毁了。”

自6月7日至今3个月,湖南娄底20名像毛智文一样的残疾人志愿者与四川震后存活的320名肢残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心理联系。回到娄底后,心理援助突破了地理局限,以书信、电话、短信、QQ甚至网络互助的形式仍在继续。

而这些残疾志愿者们更为庞大的5年持续性心理援助计划,正待实施。如果缺乏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援,将难以为继。而面对更大范围需要心理援助的残疾人,更是鞭长莫及。

“五头两腿”
“几乎所有的研究和案例,都是正常人来分析残疾人的心态。”


这是一支由内而外都显特别的志愿者队伍,队员绝大多数是截肢残疾者。

5个发起人,苏建飞、毛智文、许涟钢、陈乐奇等,戏称自己为“五头两腿”,他们多在车祸或其他事故中单腿或双腿高位截肢,每一个成员都有一段辛酸的奋斗史。

38岁的队长苏建飞,是娄底残疾人创业协会的策划人,也是心理援助的发起者,20名志愿者自掏腰包花费的十几万元,苏建飞承担了其中的大部分。他曾是一名军人,复员后跑过运输,开过饭店,做过煤炭生意。2003年,他开办的乙炔厂回流管堵塞引发爆炸,他被爆飞15米,全身92%重度烧伤,左大腿高位截肢。“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死。可只有嘴巴能动,欲死不能。”3个月后,他的手能弯曲了,5个月后可以排便了,8个月后一秒钟的单腿站立让他信心大增,“虽然马上倒了下去,全身麻痹,但我终于有希望站起来了。我不怕了。”此后,他开始了靠着拐杖和假肢的独立生涯,并组织15个残疾人办起了纯净水厂,部分厂房竟是缺腿少手的7个残疾人自己盖的。

5月13日,汶川地震发生第二天,残疾人创业协会正在开会,毛智文找到苏建飞商量能为地震灾区做点什么,苏建飞进一步提议:干脆亲自去四川安慰残疾同胞。“地震中致残的人,是不幸之最不幸,他们的痛苦常人不能体会,但我们更能感同身受,我们的鼓励更有说服力。”苏建飞回忆了自己曾受到郴州一位单腿高位截肢的病友激励的经历,“我担心自己装假肢走不好时,他用一条腿,蹲了3分钟示范给我看,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