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向“杨文医生”们的那把刀,最终还是砍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如果哪一天医生这个职业消失,人类要怎么活下去?

杨文医生的不幸去世让社会都备感沉痛。公众一致表示,因医患矛盾而故意杀人,应该严惩凶手。

12月28日晚间,人民日报对此发布锐评:对暴力伤医“零容忍”,还白衣天使应有尊严!

以下为全文:

12月27日,检察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孙文斌。此前,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副主任医师在正常诊疗中,遭到患者家属孙文斌恶性伤害,不幸去世。孙文斌被批捕,等待他的是法律审判。杨文医生遭遇不幸,已引发无数人的悲痛。

医生被伤害,并非孤例,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告诉世人,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维护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原因再简单不过:守护医生的生命权就是守护患者的生命权,守护一方安宁的诊疗台就是守护患者的健康权。

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说:“我是一个医生,我想背着每一个病人过河。”“背着病人过河”,正是广大医生共同守望的价值坐标,医生应该受到尊重,而不是被侮辱,更不能缺乏安全保障。

怎样才能为医务人员营造安全稳定的执业环境?如何才能确保医务人员的人格尊严和生命安全不受侵犯?

今天,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则需要全社会从行动上真正尊重医务人员,多关心和理解医生。

正如国家卫健委今天再度回应所强调的,“这个事件不是所谓的医疗纠纷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用暴力威胁医务人员安全,用伤害实现个人诉求,这种极端做法,是任何社会都不能容忍的。

当下,各种各样的医患纠纷问题确实值得关注,也需要投入各种力量尽快解决。但是,对“医患纠纷”与“刑事犯罪”必须有充分的厘清,在全社会形成对暴力伤医事件零容忍的共识,守护法治与文明的底线。

近十年至少295起伤医事件

实际上,杨文医生事件并不是第一起“伤医门”。有医生无奈地称自己处于“高危职业”中,此前媒体也频繁爆出医患纠纷、甚至恶性伤医事件。6年前,浙江温岭杀医案的惨痛悲剧也依然历历在目。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医生仍然兢兢业业地为患者治疗,仁心仁术;为了提升业务水平,放弃周末休息去参加各种培训。就如本次杨文医生事件中,即使发生了如此严重的恶性事件,医院方依然继续给凶犯母亲提供医疗服务,调集一切医疗资源救治。

2019年11月19日,在广州飞往纽约的CZ399航班上,一名老年旅客突然无法排尿,随时面临着膀胱破裂的危险。同在飞机上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张红及海南省人民医学血管外科主任肖占祥,情急之下使用穿刺引流的方式为病人导尿。

医生的仁心仁术固然让人感动,但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况是,每年报考医学的人很多,最终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却很少。

医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属于“投资大见效慢”的专业,医学本科5年,研究生3年,如果硕博连读也是5年。等学成就业,在医院能够独当一面也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其他专业,可能只需要念完本科、硕士,工作3-5年后就能风生水起了。

而且医生行业工作强度大,收获和付出不成正比,部分医生可能会因此接受没有尊严的“带金销售”、红包等。而一直随时可能爆发的紧张医患关系,则是摆在医生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也是让很多医学生却步的重要原因。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在中国,有66%的医师曾亲身经历过医患冲突事件,超三成医生有被患者暴力对待的经历。

有业内人士搜集近十年内中国媒体报道的295起伤医事件中(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362名医护人员受伤,99名医护人员被患者持刀具袭击,24位医生在医患冲突中失去生命。

而医院的级别越高,被报道的伤医事件频率越高。十年内见诸报端的暴力伤医事件中,有七成发生在三级医院,其中三甲医院占了一半以上。

目前我国医生缺口数十万

医患矛盾的激化,最直接的影响后果就是从业人员的减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医生缺口少则十几万,多则数十万。

据卫健委数据统计,按照到2030年每万人有5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将有差不多50万的缺口;儿科是医患冲突的高发地,越来越多医生选择离开儿科,造成儿科医生短缺。

从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数据)》来看,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约为10万人,却要服务2.6亿0岁至14岁儿童,平均每2000名儿童才能拥有1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

如果哪一天医生这个职业消失,人类要怎么活下去?毕竟在疾病面前,医生、患者及家属都是一个阵营的,保护医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医患矛盾的改善任重而道远

所幸的是,2019年12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获得表决通过,将于明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内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

针对“医闹”事件屡禁不止,该法作出明确规定:

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

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场所秩序,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公民个人健康信息,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公民个人健康信息等,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很多违法事实依旧存在,法律并不能消灭所有犯罪,医患矛盾也不会因为立法就从根本上消失。医患矛盾的改善任重而道远,需要包括医院、医生、患者、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更多一些包容。

医院方面,需要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让医生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体现出对于患者的关爱和照料。同时医生必须要严格守操,不断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医院也要严格把关,建立相应的奖惩考核制度,防治部分医生过度医疗。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医患和谐沟通的机制,对于药品价格、治疗结果等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等的地方及早与患者沟通,防止因为信息不对等产生的矛盾。

患者则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在医患关系中,患者是医患双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需要理解医学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在遇到问题时加强沟通。若在诊疗过程中出现了意外,需要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解决,尊重医生的人格及生命健康等基本权益。

媒体则需要规范报道,对医患关系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的时候,避免倾向于某一方。应多方了解,客观报道,共同推进医学事业的建康发展。

医生与病人本应是命运共同体。打个比方,医生和病患其实是共同坐在一条小船上,医生划船,病人坐船,共同抵御疾病掀起的风浪,共同目标就是尽早治好病“上岸”。但是目前的医患关系却是双方互相不信任,起了“内讧”。

毋庸置疑的是,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努力。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