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尴尬寻孤路——四川88名地震孤儿认养纪实

“麻烦你了,我们……”年轻的工作人员迅速把孩子收回怀里,“其实我们早做好心理准备了,没指望有人收养,他们会由国家照顾到终老。”“我们只希望,不要再来人打搅他们了。”

责任编辑:朱红军 实习生 范传贵

8月22日,四川省民政厅对外宣布,汶川地震中,88名地震孤儿符合社会收养条件,收养人士需年满30周岁以上、无子女、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最好具备心理抚慰能力。此外,孤儿亲属可优先收养,外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不在申请收养之列。

截至本报发稿前,公开报道中仅两例地震孤儿被成功收养,但残疾孤儿无人问津,其中六十多名残疾孤儿家属甚至临时取消了送养意愿。

9月3日,在不分昼夜数十次拨打四川省民政厅热线电话未果后,哈尔滨市民张澜和老伴田刚决定飞赴灾区。

他们不是去旅行,而是决意亲手创造一个奇迹。自8月25日,四川省正式启动88名地震孤儿的社会认养工作后,已经第10天了,还没有传来成功收养的例子。

这让人期待,临行前,年逾五旬的夫妇信心满满,反复讨论,究竟在自家的别墅还是洋房里,给将来的孩子准备一个房间?

次日,刚上飞机,张澜立即向空姐要了一份四川的报纸,仔细翻了一遍后,放心地告诉老伴,“11天了,还是没成一对。”这是一段跨越八千里路的漫长之旅。

意 外
“把一个孩子培养好,都要花好大功夫,又不是养20条小金鱼。”

张澜夫妇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8月25日,星期一,四川省民政系统接受孤儿登记认养首日。

9点刚过,从四川省民政厅到地方民政局,每间办公室的每部电话,都像除夕夜零时的鞭炮般响个没完,为了不误工作,一些人干脆把话筒搁在桌上。

北川、绵竹等重灾区的民政局门口甚至排起了长龙,这阵势把上班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还以为拐进菜市场了”。

数十位比张澜夫妇更未雨绸缪的人们,已经第一时间自全国各地而来,聚集在省厅收养登记处门口,“孩子在哪?”一名双臂文身的长沙籍男子情绪最激动,“我们已经打的到绵阳、德阳、都江堰找,民政局都说没有!”

等待说法的间隙,大家摆起“龙门阵”,才发现彼此“同病相怜”——他们大多都三四十岁,家境富裕,无生育能力,渴望有个孩子,年龄最好在三四岁,脑瓜聪明、样子乖。

一位陪女儿从天津飞来的老妇人显得忧心忡忡,“按收养条件,咱闺女女婿经济条件、抚慰能力啥的都不错,就看有没缘分了。”长沙籍男子则挥舞着他那条引人注目的胳膊,“我家房子、店铺、车子都有,孤儿到我家,还不是掉进福窝了!”

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张澜与老伴直到9月1日才看到社会认养的新闻,他们立即赶往黑龙江省民政厅。地震发生后,他们曾去咨询过,被告知“孤儿可能会达千名,在救灾工作告一段落后,可能会分配到全国各地接受收养”。老两口和当时数以万计热情的人们一样,立即通过民政或组织,登记了收养意愿。

他们清楚“竞争激烈”。听说有个女明星一口气说要收养20个孤儿,田刚撇撇嘴,“把一个孩子培养好,都要花好大功夫,又不是养20条小金鱼。”张澜点点头,“我们只要一个,八九岁大,太小像带孙孙,太大不容易培养感情。最好是个女孩,跟妈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