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建设“无废城市”,道阻且长

最近垃圾分类叫得很响,但生活垃圾分类只是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中的一个环节,除了垃圾分类,还有源头减量、收集和运输、分类利用和处理等,这是一个工作体系。

固废处理好了,“邻避”的问题解决好变成“邻利”,社会效益明显。这涉及公民素质的提高,对政府也是挑战,也是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标志。

责任编辑:汪韬

最近垃圾分类叫得很响,但生活垃圾分类只是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中的一个环节,除了垃圾分类,还有源头减量、收集和运输、分类利用和处理等,这是一个工作体系。

固废处理好了,“邻避”的问题解决好变成“邻利”,社会效益明显。这涉及公民素质的提高,对政府也是挑战,也是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标志。

(新华社/科普中国/图)

垃圾分类强制执行、倾倒垃圾入长江、外卖垃圾“毁灭”下一代、塑料垃圾入海……固体废物话题成为近几年的热点。

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联合多名院士,向中央政府提出了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走向“无废社会”的建议。随后,生态环境部编制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指标体系。2019年5月,全国首批“11+5”的“无废城市”试点开始推进建设工作。

过去10年,南方周末开辟专门板块为“绿”发声,也刊发了固体废物领域的诸多热点报道。2019年12月13日,南方周末年度盛典之“Green+绿色创变者大会”上,杜祥琬院士发表了《从“无废城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