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应收尽收”难在何处?

一个“网格员”要对接数百甚至上千人

发自:武汉

责任编辑:顾策 张玥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因为诊断门槛过高,过去二十多天里,武汉未确诊患者形成了一个“堰塞湖”。

由于床位和隔离点少,武汉市对于疑似患者和轻症患者的要求是“居家隔离”,这个策略是无奈之举,但也是失败之举。

2月19日,武昌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的人数明显减少。 (南方周末记者 王伟凯/图)

“这件事不能再等了。”2020年2月16日,新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在视频会议中说。

他说的“这件事”是指为期3天的集中拉网式大排查,要力争在3天内,对居家患者进行地毯式、拉网式的排查,彻底摸清感染患者的“底数”。

这一天,距离2月5日湖北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命令的下达已经过去了11天。那一天,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命令,要求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确保一个都不放过。

“应收尽收”这个词其实早在二十多天前就出现了,此后一再被提起。

1月24日,武汉市政府就强调,要全面进入“战时”状态,确保发热病人得到及时救治,确保能够无条件收治所有疑似患者。

这一天正是除夕,武汉“封城”的第二天,很多人正在医院里苦苦地等着一张床位,一份核酸检测试剂。

两天后,武汉再次强调,要拿出“一级响应”战时状态,做到“应诊尽诊、应住尽住、应收尽收、应到尽到”,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此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及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等,均强调要做到所有患者“应收尽收”。

遗憾的是,22天后,武汉感染患者的“底数”仍未查清,这场漫长的战役仍在持续。武汉要做到“应收尽收”,为何这么难?

2月12日,一辆城管车帮助患者转送到医院。 (南方周末记者 王伟凯/图)

“堰塞湖”的形成

2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双双换帅。

这一天,武汉市创纪录地新增了13436个确诊患者,这个数字是前几天的六七倍。值得留意的是,在这些新增确诊病例中,通过临床诊断确定的病例就占了92%,达到12364例。

湖北省卫健委官网解释称,为与全国其他省份对外发布的病例诊断分类一致,从2月12日起,湖北省将临床诊断病例数纳入到确诊病例数进行公布。

此前,对于武汉患者来说,核酸试剂检测是唯一的确诊标准。疫情暴发初期,核酸试剂供应量严重不足,使得很多疑似患者需要排队才能获得检测机会。

因为诊断门槛过高,过去二十多天里,武汉未确诊患者形成了一个“堰塞湖”。

1月29日,武汉市民袁华的CT检查报告显示“肺部有片状磨玻璃影”,这属于高度疑似患者的症状,她随即上报给所在的汉阳区五丰里社区,然后等待核酸检测。在这期间,她丈夫的CT报告也显示“肺部感染”。

但直到2月9日,他们才接到社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