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骢: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寻找金蔷薇

“翻译左琴科、阿赫玛托娃、蒲宁的东西,是反思的结果,试图探讨真正的人性是什么。被人遗忘、忽视甚至被蔑视的角落,我会去那里看一看、找一找,看能否觅得值得介绍的东西。”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雨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3期)

“又过了些日子,一个出版人找到他,左琴科正干着皮匠活儿,在那里修鞋子。找他的人说要出版他的文集,左琴科说,什么文集啊?谁写过文集?然后就继续做他的皮匠活。我翻译他的作品时,热泪盈眶。为一个率真的人这样的遭遇,更为他那份自己保存的完整的人格”

“翻译左琴科、阿赫玛托娃、蒲宁的东西,是反思的结果,试图探讨真正的人性是什么。被人遗忘、忽视甚至被蔑视的角落,我会去那里看一看、找一找,看能否觅得值得介绍的东西。”

寒冬,疫情肆虐之时,与病魔抗争多年的俄苏文学翻译家戴骢于2月7日7时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据戴骢家属介绍,因疫情缘故,丧事已从简办理。消息传出,文学界和出版界一片唏嘘哀叹。

“戴骢先生是非常优秀的俄语翻译家,他为人低调,不喜应酬,因此外界对他不太了解,但我们圈内同行非常认可他的翻译水平和成就,也非常敬重他。戴先生退休后我们见面少了,听闻他近年身体不是很好,经常住院,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俄语专家郑体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深表哀悼。

戴骢先生译著等身,代表译作包括《金蔷薇》《哈扎尔辞典》《蒲宁文集》《布尔加科夫文集》《骑兵军》《阿赫玛托娃诗选》《贵族之家》《罗亭》等,这位曾把帕乌斯托夫斯基、蒲宁、巴别尔等俄罗斯文豪译介给中国读者的大家,译笔精湛,文采斐然。2005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戴骢“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他也是俄罗斯政府颁发的“高尔基”奖章的获得者。

《金蔷薇》中,老清扫工让·夏米的故事是动人的,他怀着异乎寻常的温情,从首饰作坊的尘土里收集金粉,日积月累,终于替他一度抚育过的苏珊娜打了一朵精致的金玫瑰。戴骢则以毕生热情,孜孜矻矻地译介俄罗斯文学精品,为中国读者献上了一大束瑰丽灿然的“金蔷薇”。

老派文人,译笔诗化

戴骢原名戴际安,“骢”字乃是笔名,取自“青骢马”。“一种很普通、很平凡的马,但它能吃苦耐劳。希望我在文学翻译的路上也是这样。”

戴骢1933年生于苏州,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祖父早年留学日本,外祖父则是苏州最早的自由党派创始人。戴骢的父亲是国民党高官,因工作需要常转战南北,中学时代的戴骢就接触到了俄罗斯文学。

在诸多同事好友的回忆中,戴骢从事俄语翻译,但中文功底极其深厚。“有次我和他交流,他主张一定要多读古文,他喜欢读《聊斋》和《儒林外史》,不是泛读,而是吃透文体精华和范本,光鹦鹉学舌模仿还不行,要化到自己的血液中去,这是他的心得。”在郑体武的印象中,“戴先生比我大30岁,但他给你写信,称谓都是‘体武兄’,落款也是‘际安顿首’、‘顺颂秋安’之类的,他身上有着老派文人的谦逊和传统作风。”

戴骢1949年参加解放军,曾任解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穗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