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毕竟是一个人啊”

吴晓乐是“别人家的小孩”

责任编辑:宋宇

(新华社 曹一/图)

吴晓乐是“别人家的小孩”。她不上补习班,却从明星高中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她也是升学竞争“胜利者”中的少数派,在父母普遍高学历、家境优渥的同学中,常常感到自己背景突兀。她生长于台中蓝领家庭,母亲是渔民的女儿,只念到小学毕业,但终生渴求知识,自学认字,常泡书店。母亲的言传身教,养成了她的读书习惯。

初中第一堂英语课,老师问大家谁不会背英文字母,吴晓乐毫不犹豫地举手,才发现自己是少数。老师叹口气说:有同学没有基础,我们从头教起。她感到难堪和羞耻,回家跟母亲赌气。母亲道歉:“不知道英语这么重要,你的学历比我高了,我带你去买一本英语词典好吗?”

一位好友的父亲是数学老师,回到家就有人辅导作业。吴晓乐那时以为,父母对孩子学习的严密管束就是爱的表现。她埋怨母亲学历太低,连大学志愿排名都不懂。

吴晓乐从高中起开始做家教,大学毕业后更以之为业,至少教过五十位学生。孩子们面临另一种成长的烦恼。他们大多来自中产或中产以上家庭,父母给予的爱与关心不是不够,而是多到窒息。

那些父亲从事报酬丰厚的体面职业,母亲拥有名校学历,在家专心陪读。他们早早购置学区房,从幼儿园开始规划孩子的未来。孩子们用名贵的书包文具,上下学有人接送,饭后母亲总是递上钙片和维生素。在以爱为名的精致牢笼中,孩子们因不能满足父母期待备受折磨。

“在这样巨大的善意之下,悲剧很容易发生。”吴晓乐曾深深羡慕的好友后来倾诉道。好友只要稍微背离期待,母亲就会低落、失望,再把情绪转移到她身上。在母亲面前,她下意识地全身僵硬,感到自卑,生怕无法取悦母亲。长大后她很少回家,迈入家门前总有一股掉头离去的冲动。

吴晓乐才发现,尽管半是无可奈何,当年母亲给予的自由与尊重多么可贵。“以前觉得父母的关爱是不会嫌多的,我现在告诉你,其实过犹不及。”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依据八年家教见闻,吴晓乐于2014年出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注:下称《你的孩子》),通过九个家庭的故事,展示出父母给予过多、干预过多给孩子和亲子关系带来的伤害。四年后,由《你的孩子》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引发公众讨论。同年她出版第二本关于教育的作品《上流儿童》,这本聚焦全职母亲的书让她意识到,可能“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

2019年10月,《你的孩子》简体中文版出版。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让父母变成“怪兽家长”?吴晓乐向南方周末记者谈起她的体会与观察。

“老师你懂吗,我不能没有多动症!”

吴晓乐接触的家庭大多男主外、女主内。妈妈们往往接受高等教育,曾从事全职工作,生育后“回归”家庭,承担起培育下一代的任务。孩子不仅是她们的情感寄托,更是价值体现。

在《你的孩子》中,家庭主妇小圆妈的生活以丈夫为中心。丈夫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最早也要晚上九点才回家。一听开门声,她便冲到玄关,笑盈盈地给丈夫脱外套、拿公文包。夫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校对:胡晓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