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战“疫”:“我们面对的是病人 ,没有公私之分”

“公立医院是‘10头牛’,民营医院是‘30只鸡’。”

资金方面,只支不收。支出包括上千位员工的工资、房租、设备、改造病房、水电煤……而民营医院没有获得公立医院的资金划拨、财政补助。

已经连轴转两个月,非常疲惫,还有三十多位医护人员感染了。谢俊明说,目前还没有外地医疗队进驻,“我已经跟指挥部申请了,还没有轮到我们”。

责任编辑:冯叶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2016年上海网球公开赛赛场,屏幕上是民营医院和睦家的广告。和睦家是中国较早开设的外资私立医疗机构之一。(ICPhoto/图)

(本文首发于2020年2月27日《南方周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线报道”)

“公立医院是‘10头牛’,民营医院是‘30只鸡’。”

资金方面,只支不收。支出包括上千位员工的工资、房租、设备、改造病房、水电煤……而民营医院没有获得公立医院的资金划拨、财政补助。

已经连轴转两个月,非常疲惫,还有三十多位医护人员感染了。谢俊明说,目前还没有外地医疗队进驻,“我已经跟指挥部申请了,还没有轮到我们”。

从2020年1月22日开始,66岁的汤定洛就没离开过自己的医院。他是湖北咸宁崇阳颐和医院的院长。

颐和医院是一家刚建成的民营医院,原计划在春节过后的2月6日开业,但没等到开业,医院从1月22日开始就全员投入到工作中了。

此前一天,崇阳县政府找到汤定洛,与他谈新冠肺炎防控的事,决定征用颐和医院做隔离医院,他当即表示同意。后来,在乡镇缺乏医疗设备的情况下,他又拍板把医院交给政府改为新冠肺炎治疗定点医院。

颐和医院的十几位股东都六十多岁了,大多是从医疗体系退休的人。“我们这几个老家伙在这里,每天楼上楼下跑。”汤定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最多一天,他在楼里跑了2.9万步,晚上两三点才能睡觉。

“压力非常大。”汤定洛坦言,一方面来自救治之难,另一方面,尚未开业的医院投入了1.5亿元资金,这笔钱成了股东们肩头越来越沉的债务。

像颐和医院这样很早就投入新冠肺炎救治的民营医院,在湖北乃至全国都不乏身影,但他们的努力似乎并未被看到,许多人仍心存疑问——救治主力是公立医院,数量更多的民营医院去哪了?

“10头牛”与“30只鸡”

疫情期间,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的一段采访受到大量关注。

她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说,在市场上,民营医院只是补充,“能力是一方面,意愿是另一方面”。它们更多是考虑收入的最大化,而为疫情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它们不具备公立医院不惜一切代价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基因”。

她认为,武汉此次医疗服务整体力量严重不足,原因之一便是武汉公立医院占比显著低于全国。

从数据来看,民营医院的确占大头。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医院3.2万个,其中民营医院2万个,占比62.8%。另据武汉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市医院354个,民营医院258个,占比72.9%。

但实际上,民营医院虽然数量多,“个头”却很小。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向南方周末记者列举,目前武汉市三甲医院共2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