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杨牧去世,诗选曾被汉学家马悦然译成瑞典文

3月13日晚,台湾诗人杨牧的社交媒体主页“杨牧书房”发出一张黑白照片,上书“再见,杨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

责任编辑:张亚莉

3月13日晚,台湾诗人杨牧的社交媒体主页“杨牧书房”发出一张黑白照片,上书“再见,杨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

据台湾多家媒体报道,杨牧3月13日病逝于台北国泰医院。近年来,他身体状况欠佳,几日前病情恶化,被送进了加护病房。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特聘教授须文蔚对媒体说,杨牧昏迷多日,过世时十分安详。

南都记者获悉,去年9月,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东华大学“杨牧文学讲座”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还联合主办了“杨牧八秩寿庆国际研讨会”,纪念这位台湾著名诗人和作家。

曾在海内外多所著名学府任教

杨牧,本名王靖献。据其官网介绍,他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1963年获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学士学位,随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英文创意写作艺术硕士,1966年毕业后,转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比较文学,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长期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担任教授,并先后在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著名学府担任客座或访问教授,1996年至2001年间,还曾担任台湾东华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去世前,他是美国华盛顿大学荣誉教授 (Emeritus),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东华大学的荣誉讲座教授。 

台湾小说家、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吴明益曾对媒体表示,晚年回到故乡花莲参与创建东华大学的杨牧,经常在湖畔和绿荫下授课,领学生读诗、赏诗,还竞选过东华大学校长。他象征着这所高校开放的校风和自由的学风。

曾获“诗宗奖”,晚年仍在求变

杨牧自少年时期开始新诗创作,早年曾用笔名“叶珊”,风格浪漫婉约。32岁时,他改用“杨牧”作为笔名,诗风渐趋醇厚深湛。除诗歌外,他的散文和翻译作品等,亦为人称颂。曾获“诗宗奖”、“吴三连文学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等专业奖项。

他的作品包括《叶珊散文集》《杨牧诗集》《杨牧自选集》《山风海雨》《柏克莱精神》《搜索者》等,并曾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意大利文、瑞典文、捷克文等在海外出版。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就曾译出中文与瑞典文对照版的《绿骑:杨牧诗选》(Den grone riddaren),2011年获得了瑞典皇家图书馆书籍艺术大奖。

此外,杨牧曾与台湾诗人痖弦等,共同创办洪范书店,为台湾纯文学出版重镇;他曾担任主编的“新潮文库”,影响了台湾几代后学。

据台湾媒体报道,晚年的杨牧仍努力追求诗的新境界,尝试不同风格,曾对记者说:“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

但他也是一个“老派”的人。及至近年,他在写作时依然使用钢笔或打字机。为了便于修改,他设计了特殊行距、格距的稿纸,供自己在写作时使用。

(来源:南方都市报)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