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人在南极徒步58天,寻找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他花了58天时间,以越野滑雪的方式拉着185公斤的行李,走了1400公里,成功抵达南极极点,成为首位从南极海岸出发、单人无助力、无补给抵达南极极点的中国探险者,并带回了重要的科研样品。

责任编辑:赖琳琳

今年1月份南极大陆北端的气温达到20.75°C,是有记录以来南极首次超过20度。

当时,有一个中国人正拖着185公斤的雪橇船在南极的日晕下行走。

他是青年探险家温旭。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他花了58天时间,以越野滑雪的方式拉着185公斤的行李,走了1400公里,成功抵达南极极点,成为首位从南极海岸出发、单人无助力、无补给抵达南极极点的中国探险者,并带回了重要的科研样品。

温旭

国家登山队、科考队队员,

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兼具科学背景和顶尖探险能力的科学探险家。

2017年,温旭发起“<2°C计划”,通过穿越地球三极的科学探险来呼吁公众关注全球气候变化。

他希望通过极地探险呼吁更多人关注气候变化,让大家一起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我们一定要更充分地认识到人类现在的行为对自然伤害到底有多大,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让大家行动。不管是澳大利亚连续几个月的火灾,还是东非的蝗灾,这些都与全球的气候变化有关。”

极点前的抉择 

2019年11月的南极还处在极昼,24小时的白天。

智利时间早上六点钟,闹钟响起。温旭准时起床,开始煮水冲泡麦片,吃完早餐后把橙色的帐篷拆了,把所有行李都装进红色的雪橇船里。

早上八点,太阳散发着巨大的光晕,亮得刺眼,把整片“白色荒漠”照得明晃晃的,他从伯克纳岛北部海岸出发,拖着180多公斤的雪橇船,顶着20米/秒的大风滑雪前进。

温旭的橙色帐篷,右图为在暴风雪中搭建营地。

天气晴朗的时候,温旭能看到远处南极高原的山脉像黑点一样连成线,但当“乳白天空”(南极特有的天气现象)遮天蔽日袭来,笼罩着南极大陆,像一堵无形的雪墙挡住了视线,让他看不清前方的路,经常被冰坎绊倒。在南极大陆上还有一些地方的雪非常松软又厚重,会让整个雪橇都陷进去,而在探险后半段周围冰刺丛生。

温旭平均每走一小时就休息10分钟,中间会吃一些巧克力、饼干、坚果等的路餐,有时午饭还能吃顿方便面,食物是他在孤独单调的白色世界里唯一的慰藉。

一直走到晚上八点,太阳降落在身边,晚霞淡然消散,完成12小时的行走任务之后,他便找一个相对平整坚硬的地方开始建营,拍掉身上的雪后入营煮饭。

这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每天晚餐我都希望吃得舒服一些,因为辛苦了一天,我会用食物好好犒劳自己。”温旭把运动饮料当作汤来喝,再吃一些小坚果或是香肠、奶酪当作前菜,在主食里面也会加入很多用开水冲泡的肉干,最后吃一点糖果当作饭后甜点。

温旭在帐篷里准备做饭,他的行李里食物和燃料占的重量最多。虽然温旭的行李越来越轻,但他的体能也在下降,最后到达南极极点时体重轻了10公斤。他每天都会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帐篷外的布上有很多文字,是温旭写来激励自己的话。

吃完晚餐后,温旭打电话给探险服务的公司汇报行程和状态,再和妻子聊聊家常,“虽然我一个人在南极走,但并不孤单,因为妻子会一直陪着我,每天我们都会有很多的沟通,有一些心理或情绪上的问题,她也会及时地开导我。”

温旭每天会画画记录自己看到的事物和心情,有时他会把梦里的东西画出来,“有一次梦见我在越野滑雪,不是走在雪面上,而是走在草地上,边上还有一条河,好多树,城市。”

有时他会画下感到幸福的瞬间,“前期我经历了将近半个月的阴天,然后一瞬间突然看到太阳了,我就开心地唱起歌来。”温旭将这些画上传到跟他合作的心理学家手里,他们会帮助分析温旭的心理变化。

即使是南极的极昼也有看不到太阳的时候,在探险前期,持续半个月的阴天让温旭的心情特别差,南极白化天的时候能见度非常低,几米之外的东西都看不见,他经常走着走着就会撞到冰坎,“扑通”一声被绊倒,结结实实地摔在雪地里。

“在南极只要能见到太阳,我心情就会很好。”温旭笑着说。不仅如此,那段时间,他还经历了暴风雪,风速甚至达到了30米/秒。在探险出发的第二天温旭的羽绒服就被吹走了,后来他把备用的睡袋用针线缝起来改成了衣服穿在身上。

南极的联合冰川营地,位于埃尔斯沃斯南部山脉的联合冰川之上,只有通过飞机才能抵达。这里的设施齐全:餐厅、住宿、洗澡室、仓库等应有尽有,还是各种南极探险旅游项目的过渡营地。

在离南极极点还有最后40公里的时候,温旭看到了一个帐篷,他想起来,有一个德国女孩Anja,比他早一周达到南极,虽然和他的路线一样,但是温旭一直没赶上她,“她的行李只有100多公斤,我带了180多公斤,再加上我沿途还要采样和拍摄,速度也会相对慢一些。”

这次温旭本想默默地超过她,但是想到她作为一个女孩能走到这里非常不容易,之前他也了解到,Anja参加这个挑战就是想完成率先到达极点的纪录,如果就这样超越她,可能会伤害到她。于是温旭在帐篷外等到Anja出来,上前跟她打招呼,没想到Anja在惊讶之余,还是拒绝了和温旭一起出发的提议。

她急急忙忙收拾行李就开始赶路,中间有好几次温旭都赶上她了,但没有超过她,而是陪着她一起走,Anja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便与温旭一同赶路。

“即使我到后期超过她,可能也能拿到唯一的第一个完成这项挑战的纪录,但也只是比她快三四个小时,我觉得意义也不大,一起到更好一些。”温旭说。

登山之后的幸福感 

安全至上是温旭登山、探险的首要原则。

这次南极探险,温旭原本计划的路线是穿越整个南极大陆,但由于前期行李的延误,再加上南极恶劣的天气影响,体力也消耗得很快,“在风雪的交替影响下,还有极昼太阳高温的作用,极点之后的一些地方的冰凌、冰坎特别多,起伏特别大,因为温度变化,冰裂缝全部裸露在外边,以至于飞机没办法在那停,一旦遇到危险没有救援队伍可以抵达。”

为了安全起见,他到达南极极点后放弃了继续完成穿越计划的任务。

温旭达到南极伯克纳岛海岸时和企鹅一起合照,温旭没有告诉女儿他去探险了,而是说去看企鹅了。

温旭从16岁登山时就开始关注冰川,当时央视新闻直播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他觉得很有意思,后来五一假期的时候就一个人跑去青海报名登玉珠峰。

在登山之前,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做体能训练,每天早上6点学校的游泳馆一开门,他便进去游2000米再去上早自习,每天也都有坚持夜跑。

温旭在青藏单人骑行训练

第一次登山的时候,温旭的心理压力很大,当时玉珠峰海拔有六千多米,他去之前收集了很多高原反应的资料,没想到在距离顶峰50米的地方,那些在书上看到的头疼、胃不舒服等不良反应统统应验了。就在他犹豫着要不要继续时,一阵大风吹来,当时他的手套并不防风,担心会冻伤,考虑到自身安全,温旭还是放弃了继续攀登。

“登第一座山的经验奠定了我之后探险登山活动以安全为主的基础。因为在我看来登山不是冒险的事情,一定要清楚地分析自己能力和身边情况之后,做出一个正确的、相对安全的判断。”温旭说。

温旭在南极探险时带的通讯设备,用来测量GPS定点位置,汇报温旭行走的距离和时间及个人状态。如果某一天没有接到温旭的电话,救援团队会在24小时后开始准备飞机。

比起登上山顶的成就感,温旭更享受的是登山中克服困难的喜悦,有次他跟朋友在新疆攀一座几乎没人登过的山,当时有很多非常陡峭的冰壁,翻越的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因为人在危险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会有让自己兴奋的作用,我们每一次踢冰都非常认真,当翻越过冰壁之后,心情非常舒畅。”

每次完成登山任务安全回到家中,温旭都会觉得特别幸福,“会有种终于回到了平时生活当中的满足,对食物的欲望也会被调动起来。”

温旭很享受现在能够陪伴家人的时光,采访期间有两次温旭两岁的大女儿毛孩过来呼唤温旭和她一起玩儿。

温旭与女儿

因为登山探险活动让温旭常处于高海拔地区,缺氧对脑细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他的记忆力减退,“每一次到高海拔地区,脑细胞会死亡大概5%,但因为人类大脑的开发可能不足10%,所以有很多死亡的是那些用不到的脑细胞,但对记忆力还是有点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会 

 让我们所有努力都前功尽弃” 

对于温旭来说,这次南极探险最大的意义并不是拥有新的纪录,而是从南极带回了一系列冰雪样品和自己的身体样本。

他在南极每隔10-15千米,沿途采集表层雪样,测量冰雪密度、温度,并记录对应的GPS坐标,用于分析气溶胶粒子种类,例如水汽来源,所含污染物及其来源等信息,“等样品的数据分析出来之后,也许可以找到气候变化或人类污染物影响南极大陆的证据。”

温旭还得到了国内医生的支持和指导,全程收集自己的身体样本,如唾液、尿液等,以研究极限环境下人体的变化。此外,他拍下这次南极探险经历的多变天气、遇到的巨大冰裂缝、像一座城市这么大面积的海冰冰架的沉降,“我希望把这次拍摄的素材做成一个纪录片,让更多人关注气候变化。”

温旭在南极采集了很多冰雪样品,并给每个样品写上编号,样品将用于科研分析气候变化。

之前温旭和中美合作的科考队伍在西藏普若岗日冰川上采集的冰芯,最近被检测出含有28种古老病毒。

“现在冰川下埋藏着更多的远古病毒,人类是否有抗体?能不能适应这些病毒?这些病毒会不会变异?对人类或其它生物是否会有更大的危害?都不可知。

但是我们现在一定可以知道的是,随着冰川的融化,这些病毒会被释放出来。现在格陵兰岛底下有一些病毒已经慢慢地开始释放,也有一些人类在那里生活。我觉得现在的疫情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病毒释放的映照。”温旭说。

南极探险不是温旭第一次带上科研任务的探险,早在几年前,他还在大学登山队的时候就到青藏科研所拜入首屈一指的冰川学家姚檀栋院士门下学习,从此他开始跟着中科院的科考人员一起去珠穆朗玛峰、北极等极寒之地采集冰雪样品。

图为2018年温旭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队员一起完成珠穆朗玛峰南坡梯度采样和顶峰雷达测厚的科考工作。温旭的加入,教会了科考队员们使用冰爪、冰镐、安全带、绳索等登山专用的工具,帮助他们在高海拔地区架设气象站,保障了他们的安全。

在2017年一次青藏江湖源冰川大科考中,温旭经历了人生中很重要的拐点。当时温旭在龙匣宰隆巴冰川海拔5500米处,掉入了一个冰湖。

那时他背着20公斤的科研器材,身高1.83米的他掉进去之后,脚竟然触不到底,“这是很可怕的事情,那时才5月份,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在这么高的山峰上居然有那么深的冰湖。”

好在他大学时在北极训练营里学习过如何自救,“我当时还穿着羽绒服,如果30秒之内没有成功自救就会沉下去。还好我马上找到了支点,翻身上来。”他成功自救后,又用无人机拍摄周围,发现附近竟有不少大小不一的冰湖。

“我返回营地后开始后怕,那会儿我妻子正怀着孩子,想到她长大之后所生活的世界要面临各种气候变化或环境问题,我就希望自己能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温旭说。

冰湖事件让温旭险些丧命,他回来后便发起了<2°C计划,目的是通过冰川探险让更多的人了解冰川的变化,关注气候变化。

为什么要叫<2°C计划呢?据报道,201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各国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C之内,并争取控制在1.5°C。

为此,温旭想通过科学探险,带领更多的人从极地看到气候的变化,“我们有个叫极地学院的NGO(非政府组织),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自然,让人和自然建立感情,爱上自然同时自主地保护自然,关注环境问题。”

“极地学院 气候行动”挪威站

2018年,<2°C计划发起的第二个项目就是穿越北极的格陵兰岛,当时温旭组建了一个探险队伍,与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等人去北极穿越格陵兰岛,“在穿越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特别多的冰河,因为冰川融化之后,冰雪表面聚集形成的河流,它在流动和重力中有下切的作用,让冰河谷越来越深。

还有一些巨大的冰洞,这些冰河融化之后,最后都会流到冰洞,或直接流向海岸,流向海洋。这些将会进而影响洋流,对更多的海洋生物带来生存环境的改变,如果它们不能适应,可能会是一个灭顶之灾。”温旭说。

2018年,温旭组建中国第一支极地探险队,带领中国青年探险家、企业家、艺术家、大学生一起,穿越北极次大陆格陵兰岛,沿途采集了重要的冰雪样品和生物多样性等数据。

未来温旭想要继续完成环北极冰盖的探险,观察北极冰盖的消融,并横穿南极大陆的整个剖面。

他希望通过极地探险呼吁更多人关注气候变化,让大家一起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的一句话:我们一直在做的很多事情,比如消除贫困,加快经济发展等工作,很有可能气候变化会让我们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前功尽弃。

属于两个人的新纪录

智利时间2020年1月9日下午14:50(北京时间1月10日凌晨1:50),温旭和德国探险家AnjaBlacha一同抵达地理南极点,他们创造了在南极大陆行走的新纪录。

到达极点后,温旭在南极一望无际的白色荒原上,兴奋地借助大风享受了一次低空的风筝滑雪,“风筝滑雪的感觉就像驾驶帆船一样,大风一直吹着我走。”

当温旭从南极回来,下飞机时,闻到青草的香味,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爱’,爱这个世界、爱身边的人和事、连身边的一花一草都那么可爱!”温旭笑着说。

南极探险小贴士 

物资准备

01 生活用品:食物,燃料,Helsport的隧道帐篷,睡袋睡垫,药品(消炎药、退烧药、治疗跌打损伤等药物),修补工具;装备:冲锋衣裤,羽绒服衣绒裤、面罩,极地滑雪装备,技术装备(冰镐、冰爪、绳索等),科考仪器,摄像机,无人机,手机,GPS,卫星电话,还有充电设备(太阳电池折叠包等)。

切记,重要的东西要备好两份。最后温旭用长达2.4米的雪橇船来装这185公斤的行李。

02 食物搭配:极限的极地探险者每天需要消耗8000千卡的能量,在食物上需要精确到每一天食品内容和能量数值。

温旭的早餐是Ousland燕麦独家秘方,燕麦配以食用油、葡萄干等,食用时还可以加入少量奶粉冲泡。午饭和休息时的加餐以简单为原则,随时可塞嘴里的巧克力、坚果、薯片等,还有快速又温暖的方便面。晚餐以米饭和意面等压缩食品为主,除了常见的鸡猪牛羊肉还有三文鱼甚至鹿肉口味可选。

安全保障

南极探险前温旭找了经验丰富的极地探险顾问Lars进行指导,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温旭每天向ALE探险公司汇报个人情况以及行走路程等,在遇到危险时确保有救援队伍及时前来营救。

注意事项

尽可能在探险初期保持高度的警惕,不犯任何错误;一定要做好

应对任何突发事件的方案;一定要控制好所带的物资的重量,所有准备的东西细到每一天吃什么东西,每一样东西有多重,并且精确到克。

(来源:《城市画报》)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