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戏曲,靠模仿话剧音乐剧?

“每一代人,都要在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代人的作为。

责任编辑:刘悠翔

2020年3月,黄梅戏《长恨歌》在网上引发争议,这部混搭音乐剧的黄梅戏存在种种不和谐感,是戏迷圈闻名的新编戏曲。 (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20年4月23日《南方周末》)

“1980年代我们开始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很多人提出戏曲要突破原来农耕社会、封建社会那一套,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以观念更新为主要追求的新作品。”傅谨谈到,今天的观众看当年某些戏会比当时的观众更觉得“雷”。

罗怀臻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他一开始就清楚,音乐剧的歌词用到戏曲中会有一种不和谐感,但他当年向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建议,如果要做这样的尝试,就要彻底。

“每一代人,都要在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代人的作为。《长恨歌》只是一个缩影,尤其在那个世纪之交,打开国门、开阔视野以后,我们迫切要和世界融合。”多年后,黄梅戏《长恨歌》编剧罗怀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创作于2004年的黄梅戏《长恨歌》最近在网上引发争议。2020年3月16日,央视《中国戏曲大会》节目总冠军孙霆在微博上发布视频,吐槽这部《长恨歌》的服装、台词和剧情。饰演杨玉环的女主第一场戏“豹纹小衫加张网,cosplay带捆绑”,戏中还出现了诸如“胡儿是匹马,叫声干妈妈”“在别人肥胖是病,在妹妹美正是肥”等唱词。

《长恨歌》是2004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出的一部大戏,编剧是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这原是他专为外国写的一部歌剧,因诸多原因搁置多年。后来安徽省文化厅派人去上海与罗怀臻会面,希望他能为黄梅戏写一个本子,他推荐了这个现成的剧本。就这样,歌剧剧本做成了黄梅戏音乐剧。

对于这部戏,罗怀臻有过这样的说法:这次创作摒弃了一般戏曲唱词7字句的格局,而用了长短句等手法,当演员婉转的唱腔漂亮华彩地呈现给观众时,观众在听觉上会有美感新意。而南方周末记者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也发现,仅有的8篇评论文章,无一不为这部戏的创新叫好。2004年,主演杨玉环的李文还凭借这部戏获得了中国戏曲梅花奖,《长恨歌》则获得文华奖。

孙霆的吐槽视频发布后,引来四千余条转发,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没有一人为《长恨歌》翻案,有圈内朋友对他说,他做了一件自己不敢做的事情,也有朋友说他揭开了“皇帝的新装”。在戏迷圈,这部戏经常与《孔雀东南飞》被视为新编黄梅戏的两大知名反面教材。而近二十年来,新编戏曲“雷戏频出”几乎成为戏迷共识。

请话剧音乐剧导演做戏曲,就是创新?

“很多人都说创新是为了把观众吸引回剧场,四十年来的事实无数次证明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但是你永远看不到人们吸取教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中国戏曲界长期存在对于创新的迷思。对于从1980年代后期到整个1990年代的中国戏曲市场,傅谨给出的描述是“崩溃”。当时整个戏曲市场萎靡不振,业内外都在寻找出路,许多人想到了正在西方蓬勃兴起的音乐剧。根据傅谨的介绍,很多戏曲从业人员,尤其是那些根基薄弱的剧种的从业者,很容易对借鉴音乐剧产生某种浪漫化的想象,认为如果把本剧种改成音乐剧的形式,就可以走红了。把黄梅戏改成音乐剧那样的“黄梅剧”,以期走出困境,就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罗怀臻认为,当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借鉴音乐剧的尝试有积极意义。他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到一个背景,当欧美音乐剧成为舞台艺术商业化的主流,改变了舞台艺术缺乏市场的困境以后,对中国的舞台艺术家是有启发的,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当时中国戏曲正处在低谷当中。他认为,现在自媒体上把《长恨歌》变成一次搞笑事件的人,如果带着传统的趣味嘲笑这样的尝试是不严肃的,不配跟创作者进行平等对话。

罗怀臻当时就提醒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他的《长恨歌》是一个音乐剧剧本;同时他认为该剧院有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对其创新应该给予支持。“我跟他们说,你们已经走了三步,第四步可能就成了。你们排过《秋千架》、《长河》,又排了《长恨歌》。可能再做一次你们就成功了。你们的成功不是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