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队员的防护服,汪勇的通行证”

“有必要建立一座国家级的‘中国防疫博物馆’来记载从SARS到新冠肺炎的历史。‘防疫博物馆’是警钟,是记忆,是缅怀,是悼念,更是一座历史的纪念碑。”

责任编辑:刘悠翔

2020年3月,协和西住院楼,所有病区都变成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区。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一张张1米×1.5米的大白纸上,密密麻麻手写着各种数字、图表,仔细看去,是全国各地的疫情统计数据。这是胡廷枢的每日功课之一。从2020年1月23日到4月8日武汉解封,他每天除了记录疫情数据,还要写新闻摘要、写个人日记……每天花在这上面的时间,超过10小时。

胡廷枢从事教育工作,平时喜欢收藏医疗史相关的物品。他位于徐州的家俨然成了一座小小的私人“防疫博物馆”。这次“新冠”疫情,他自己制作了三千张卡片、图纸,还收集了各种资料,包括官方的通告、宣传海报、小区出入证、科普画册、医院标志等等。“我想带着这些东西去武汉。如果武汉要建一个防疫博物馆,我想把这些都捐出去。”胡廷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胡廷枢不是唯一一个关心“防疫博物馆”建设的民间人士。最早在网络上呼吁建立关于此次疫情的博物馆,并引起全国性关注的人,是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陈履生。2月14日,他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这一呼吁。

“有必要建立一座国家级的‘中国防疫博物馆’来记载从SARS到新冠肺炎的历史。‘防疫博物馆’是警钟,是记忆,是缅怀,是悼念,更是一座历史的纪念碑。”陈履生的呼吁在民间引发了回响,他说,“很多人拍了自己的防疫物品照片给我,说是要捐给我。”他在微信公众号上公布了很多网友发给他的物品图片,多数是各地封城时期的小区通行证。

疫情期间,快递员汪勇拿着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通行证无数次接送医护人员,如今他的通行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图为网友提供给陈履生的出入证。 (资料图/图)

2020年4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接受媒体采访,提到未来疫情结束后,“将有方舱医院被作为博物馆保留下来,供大家参观及记住这段历史”。这是官方层面关于建立“防疫博物馆”最为明确的一次表述。3月10日,武汉的方舱医院全部进入休舱状态。但休舱并不是关闭,焦雅辉说:“等到全球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