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PM2.5下降,臭氧上升

如同东北的秸秆焚烧,疫情期间传统排放活动并未像公众想象的那样“消失了”。

“如果这种(气象)条件发生在往年,没有近几年减排的努力,以及因疫情减少的污染排放,污染会更严重。”

(本文首发于202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汪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20年4月,哈尔滨持续出现雾霾天气,18日当天早晨,哈尔滨市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人民视觉/图)

2020年2月12日,正是全国防控疫情最吃紧的关头。北京的大马路上空空荡荡,从中关村的IT企业到南锣鼓巷的市井营生,都因防疫需要而暂停经营。也在这一天,北京的天空却为雾霾所笼罩,当日PM2.5日均浓度高达207微克/立方米。

许多人据此怀疑这些年的空气污染防控措施并没有对准“病灶”,反而影响了经济和生活。一篇题为《请环保专家回答,大气污染源到底是什么?》的网文流传甚广——疫情期间,人们宅在家里,企业不生产,车子不上路,工地不开工,似乎证明污染与这些活动无关。

全社会级别的大幅减排,如同天造地设了一个实验室来验证这样的问题:疫情期间的重污染过程是怎么来的?我们还应该坚持减排政策吗?

重污染仍然来自重工业

“客观地说,疫情期间全国空气质量同比还是明显改善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空气质量模拟与系统分析中心主任薛文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观测数据显示,整个一季度,全国PM2.5浓度同比大概下降了15%左右,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长三角、汾渭平原三个重点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了16%、26%、19%左右。

不同区域的改善幅度并不相同。珠三角、长三角改善较显著,京津冀改善幅度稍弱,而东北地区改善有限。

京津冀地区在疫情期间发生了两次很典型的重污染过程,第一次为春节期间的1月22日-29日,污染集中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对北京影响不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唐桂刚曾解读,此次污染过程的起因是烟花爆竹燃放,又叠加不利气象条件。但与2019年元宵节同期相比,今年的污染程度其实相对减轻——区域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4.9%和40.3%,北京市PM2.5峰值浓度同比降低38%。

在东北,疫情期间减排也有效果,但不明显。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创始人马军发现,吉林、黑龙江一些地区PM2.5浓度一度达到极值,哈尔滨甚至在4月18日曾达2357微克/立方米,4倍于“爆表”水平(500微克/立方米)。

哈尔滨雾霾天气的一大原因是当地农民焚烧秸秆。黑龙江近年来严禁冬春季秸秆焚烧,但屡禁不止,4月7日,烧起“春天里第一把火” 的黑龙江宁安市被省政府约谈。

“我们跟爆表城市的市领导打电话了解情况,地方反映今年的雨雪比较多,加上疫情的影响,部分秸秆没有离田,有点滞后。”2020年5月的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东北三个省秸秆焚烧火点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八倍。

如同东北的秸秆焚烧,疫情期间传统排放活动并未像公众想象的那样“消失了”。薛文博分析,疫情期间下降最大的排放活动是机动车以及扬尘源,反映在污染物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中一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