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会发光的蛋白质的故事

普莱舍申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经费,却被拒之门外,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学术界,在换了很多工作后,如今为一家车行开免费接送的大巴,收入微薄

责任编辑:朱力远

有5位科学家与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主题有关,其中普莱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不仅当年NIH的经费评审人平庸,现在的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也不能正确地评价他的工作

北京时间2008年10月8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日本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Tsien)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共同获得这一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所谓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能够自行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它使人们能够在正常条件下对活细胞内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各种过程及其分子机理进行观察和研究。用它来标记需要研究的蛋白,就好像给那些蛋白装上了一盏小灯,于是,它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做什么、要发生什么变化,科学家一望便知。瑞典科学院将绿色荧光蛋的发现和改造与显微镜的发明相提并论:“绿色荧光蛋白在过去10年间成为生物化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引路明灯……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其实,围绕着这个会发光的蛋白质,有很多人和很多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除了这三位获奖者,还有另外两个人功不可没,不能不提。



日本科学家下村修


下村修的好奇心
下村修1928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后来在长崎长大。1945年的原子弹爆炸致使他一度失明。二战后,下村从长崎医科大学毕业,想要到名古屋大学继续深造,阴差阳错间,进入了科学家平田义正的研究室。1955年,平田交给下村一项任务,让他找出海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