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10.7-10.13)

不彻底敞开农民自由、永久地进入城市并变身城市居民的大门,所谓三农问题就永远无解。

责任编辑:史哲

评审:张健


No.1三农改革90%功夫应着眼于城市
《东方早报》,10月13日,作者:童大焕
    (原文摘编)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年收入4140元,其中只有415元来自农村、农业。即使今后公司+农户、农民自主合作、外向型农业、高附加值农业等形式能够促成农民的农业收入10倍、20倍地增加,也始终无力拉平城乡收入差距。因此,绝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新市民,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民自发、自觉的必然选择。
要顺应这个历史潮流,今天的三农改革,90%的功夫就应该着眼于城市,而非乡村。

首先,要以财产权的形式,确定农民所拥有的农村土地、房屋、宅基地,确保这些财产不可侵犯,并逐步推进变这些固定的、死的财产为可交易、流动、增值的地或资本,因为这将更利于农民自主实现农业产业化或进城创业。

在大部分农民必须解决进城问题这个社会大趋势面前,城市面临的改革挑战将会更多:

一是城乡二元户籍体制必须终结,代之以更为公平合理的以居住年限自然获得城市户口制,保证进城农民的平等的社会保障、受教育、同工同酬的权利。

二是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国城管体制,确保文化水平不高、就业能力有限的进城农民有自主创业的空间。

三是现有的大规模改造“城中村”的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