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家解读两会:供应链社会责任大变局时代降临

本期主持人: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 刘丁

【编者按】

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建言献策,有关供应链风险、供应链可持续等话题引发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在此背景下,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对两会关于供应链社会责任的要点进行了解读。他们有不同的见解,也有一致的判断,认为:在疫情冲击和国际贸易局势改变双重冲击下,中国供应链社会责任大变局时代,正在降临。

对话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大变局时代降临

南方周末:疫情和国际贸易变动的双重冲击,给全球和我国的企业供应链社会责任带来怎样的趋势改变?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社会责任,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梁晓晖:在我看来,当前的供应链社会责任趋势包括两点:

第一,物理上,合久必分,供应链的“区域化”和“本地化”将成趋势;

第二,内涵上,分久必合,供应链将更多基于“价值共同体”构建,并将进一步在国内立法、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中得到越来越集中和强硬的体现。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必须加强供应链的本地化和区域化布局,以资本布局介入区域的供应链重构。

李丽:我想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是对供应链的影响,进而是对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影响。

对供应链的影响:一方面,疫情导致供应链因为各国停工停产等原因发生中断。疫情之初,中国供给端生产暂停导致不能供货;后来,则是国外需求端需求暂停而终止采购,甚至一些品牌公司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货物也拒绝付款。另一方面,经贸摩擦加剧,对中国供应链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是不能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或者价值链。

从供应链社会责任的角度看,这次疫情让供应链可持续性和负责任采购等问题更加凸显。供应链可持续性既包括供应链业务的可持续性,也包括供应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疫情期间国外采购商停止订单的行为看,更多暴露出来供应链下游采购商社会责任问题。未来,全球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变化趋势中,负责任采购或许将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社会责任成本在价值链供应链上应该合理分担。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而言,最大的风险是无法保证自己业务的可持续性,包括来自上游供应商的断供风险和下游客户的订单风险。

孙立会:在当前背景之下,对中国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未知性。中国企业对供应链社会责任的管理中,只能达到一级供应商管理,至于供应链更上游或者更下游的原材料来源、产品最终销售等层级,还没能触及。中国企业更关注供应商的价格、交货时间、信誉、质量。

第二,不可预见性。既然供应链社会责任深度不足,那么对供应链上发生的任何事情也就产生了不可预见性,企业往往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问题。

第三,影响力比较弱。中国企业,比如电子行业、汽车行业等企业,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我们虽然是产能大国,但是我们对供应链的影响力弱,话语权不强,主要影响力和话语权还是掌握在下游品牌商手里。

第四,企业供应链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薄弱,正处于内部加强社会责任治理阶段。

王海山:全球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企业既要放眼全球,更要立足当下。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企业首先要加强合规管理,识别、评估和预防、管理合规风险。尤其是涉及全球供应链安全的问题应该提到首位;其次要加强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延伸责任管理边界,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带动供应链的产品升级。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渗透,提升供应链产品服务的融合度,给消费者和客户带来更加绿色和高质量体验;第三要强化全球企业公民意识,既关注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也要关注社区发展等地方议题;第四要提升透明度,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全球通用语言加强与各界沟通。

供应链社会责任至关重要

南方周末:供应链社会责任为什么如此关键?

梁晓晖:我想引用英国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教授的话来回答:“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孙立会: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目前,都可以视之为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以知名跨国品牌商为例,他们之所以关注供应链社会责任建设,很大一个动力因素就是要强化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通过增强供应链透明度,搞清楚供应链整体情况,例如供应商的数量和分布,供应链上每个环节的单位、各自风险和问题,以便制定针对性风险管控和解决方案。

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合规,也已经成为公司与公司、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有力工具。供应链社会责任规则已经成为新时期竞争的工具,企业无法“洗白”自己,可能就将被供应链“洗牌”。

企业应抱团取暖,重视核心竞争力、化被动为主动 

南方周末:面对这样的大变局,中国相关行业、行业内的企业应当作出哪些相应的调整?

孙立会:以中国矿产供应链为例,我们是两头在外的格局,一方面大量的资源需要进口,另一方面,生产的大部分产品,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深加工产品,大部分都是要出口。这导致我们购买资源的时候没有定价权,生产的产品对外销售过程中又缺乏话语权和影响力。

我认为,目前面临疫情和国际贸易局势变动的双重冲击,单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低,话语权弱,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抱团取暖。抱团取暖,或许能把我们的产业优势和产能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李丽:处在国际供应链上的企业,他们的社会责任通常都围绕着国外采购商的要求,在劳工、环境等议题上进行审核。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往往是被动接受,没能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其核心竞争力,也使得企业在面临采购商因为疫情的原因停止订单时,社会责任并不能帮助其渡过难关。这一点,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也是企业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之一。企业如果能从核心业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社会和利益相关方期望等角度,将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可以较好的提高抗风险能力。

大企业应当意识到,在全球供应链下,很少有企业能脱离其他企业单独活下来。大企业有责任帮助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伙伴,开展可持续运营,助人助己。

对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从共赢的角度,化被动为主动,比如试着从采购商角度,考虑采购商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中小企业的自身业务如何与之结合,能提供哪些产品与服务,并主动做出调整,争取与大企业、采购商建立伙伴关系。

打造供应链联合体

南方周末:面对这样的大变局,中国的企业怎样持续构建供应链社会责任能力?

梁晓晖:第一,必须施行全供应链的尽责管理,做到责任的“垂直整合”与“全链合规”。

第二,大企业如果都严肃对待供应链的尽责管理,将社会责任的“垂直整合”与“全链合规”作为基本策略,小企业会应声而动,顺势而生。且在新的供应链责任战略之下,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责任分配以及与之相关的利益格局会有新的规则产生。

王海山:在供应链传递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并以最佳范例、专业知识以及度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指导合作伙伴,提高这些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管理实施的能力,从而提升链条整体的责任竞争力。之后,合作伙伴们致力于向自己的业务合作伙伴们传递企业社会责任最佳实践模式,从而产生“雪球”效应。

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建筑产品是建筑行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当前形势下建筑业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议题。为此,应围绕健康建筑、绿色建筑、韧性城市等主题,针对设计、采购、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等过程,进行社会责任议题识别、研究应采取的相关行动。此外,还应研究如何将BIM等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促使信息交流更加便捷、透明。透明是信任的基础,信任才能合作。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应重点研究可持续采购机制和评估方法。

孙立会:企业要管控供应链,首先要提高供应链社会责任危机意识,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加强供应链的追溯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备的供应链尽责管理体系。后疫情时代,企业要加强同上下游的战略合作,努力构建供应链联合体,真正打造供应链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把上下游牢牢的捆绑在一起,提高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强化标杆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行业组织积极制定自愿性可持续标准,融入国际经济治理和国际规则框架,变被动为主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