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高、责任大、负荷重,伤医案频发:防疫常态化后,医护群体何以解压?

报告显示,71%的医护人员存在职业压力,参加过新冠肺炎救治的医护人员压力更明显。外卖咖啡续命、24小时“在线”,饮食不规律、不健康和繁重的工作导致慢性病和职业病接踵而至。

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的根源之一在于我国医疗资源缺乏和区域不平衡。报告对此呼吁,继续加强分级诊疗制度,缓解大医院的虹吸效应。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1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马可

2020年两会期间,公共卫生、医疗医改相关议题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收到的506件议案中,有四分之一是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排名第一。在九千多件建议案中,还有不少聚焦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激励机制,增加医务人员的安全感、获得感。

“医患矛盾可能长期存在,医生仍面临着更为突出的职业风险。如何在制度建设、法律建设上更好地保护医生的职业尊严是很重要的。”2020年5月18日,全国人大代表、北大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表示。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将医护人员职业现状的冰山一角展现在公众面前。据国家卫健委统计,4.2万余名医护人员先后驰援湖北,在探索新的诊疗方案、患者救治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专家组的报告显示,全国共有476家医疗机构的3387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22人殉职。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一线医护人员分批撤回本职岗位。回归常态后,医护群体的困境仍存——高危、高压、高负荷,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医生的评价机制与其社会贡献不相称、人才流失严重等。

近日,南方周末展开医护从业人员职业关怀计划——“中国医声”项目,对全国2275位医护从业人员进行调研,发布《中国医护从业人员职业现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医护人员正逐渐成为职业焦虑困扰的高发人群。尽管造成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的外界因素难以控制,但改善现状需要从公众认知、制度、技术等方面共同努力。

医护从业者的职业焦虑是日常性的,而非偶发。 (报告截图/图)

苦大而不愁深,解压能力待提升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放弃家人的陪伴,逆行至前线,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他们承受着照顾患者、医疗物资缺乏、被感染等焦虑情绪。

报告显示,71%的医护人员存在职业压力,其中参加过新冠肺炎救治的医护人员压力更明显。53%的医护人员面对压力时,在心理、生理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紧张感,如工作焦虑、慢性病和职业病多发。受访者中,患有肩颈炎的人数占比高达58%,腰肌劳损46%,肠胃炎39%。

李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