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蒋”的最后一眼三十年台湾“去蒋”化运动今昔

蒋介石铜像最后被切割成三十多块,分别装车运走。“这分明是鞭尸。”童燕珍说。“他们想把蒋中正拉下神坛,却用了和蒋中正一样的方法。”

责任编辑:朱红军

历史学家史勒辛格说,“历史是永无休止的争论。”对台湾多年来的“去蒋”运动而言,这句话恰如其分。

何谓“去蒋”
蒋介石和蒋经国治理台湾数十年,留下不少遗迹。把这些遗迹去除,就是“去蒋”。

在社会人心的层面,蒋经国去世20年后,“两蒋”早已不是台湾普通人的生活内容,几乎所有“尊蒋”的礼仪也不复存在。但是,因为政治斗争、“蓝”“绿”对抗的需要,近年来,台湾各地去除两蒋遗迹的行动急剧升级。教材中几乎见不到两蒋的内容,标志性的纪念场馆被改名,大量的蒋介石铜像被拆除,并进而引发“反蒋”和“尊蒋”的社会对立。

需要指出,民进党推动“去蒋”,本意也在于通过当年“白色恐怖”的记忆,诉求于历史悲情,将国民党与“集权”联系起来,而蒋经国是台湾民主进程的开启者,所以台湾 “去蒋”,主要针对蒋介石,涉及蒋经国并不多。

在政治斗争之外,“去领袖化”也确实是台湾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政治制度中去除两蒋的威权的内容,是台湾民主进程中应有之义。诉诸历史真相、还原两蒋作为普通政治人物的风貌,也已经是台湾诸多两蒋纪念场馆多年来的转变了。

如果真如某些评论那样,将“去蒋”称为台湾的“文革”,那么现在的台湾,国民党重新治下的台湾,颇有“拨乱反正”迹象。

8月21日,由国民党执掌的台湾“行政院”正式通过废止《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恢复中正纪念堂的“法定地位”。中正纪念堂,蒋介石逝世后纪念其功绩的建筑,一年前,民进党以“台湾民主纪念馆”把其推入历史,现在反过来。

7月,“两蒋”陵寝的岗哨恢复了,去除“两蒋”内容的学校教材正在台湾“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员会”彻底检讨,2亿新台币的预算给了桃园县,作为建设一个“两蒋文化艺术园区”的专项资金。

更早些时,马英九就任“总统”仅一个月后,即以“三军统帅”的身份,在台湾的一间军校,带领全体学员,再次齐声朗诵“军人读训”:

“我中华民族,雄踞东亚,建国迄今,已历五千年,……自今以后,尤赖我忠勇军人保护维持之,乃克使我国家日益发扬光大,……”

这是七十多年前,抗日战争前夕,蒋介石在国民革命军中的一篇演讲,后来被指定为“中华民国”军队的固定“读训”,将士操练前必齐声诵读。陈水扁废除了它,因为这是“维护威权的教条”。

2007年,台湾“去蒋”最高潮时,高雄的近10米高的蒋介石铜像,一夜之间被肢解;蒋家初到台湾时落脚的“草山行馆”,一把火烧到只剩石墙;“中正纪念堂”的牌匾缓缓降下而“台湾民主纪念馆”缓缓上升时,1949年出生在台湾的朱蕴辉甚至觉得有点悲壮,“一段历史就这样过去了”。

但现在,句号显然还未画上。正如历史学家史勒辛格说,“历史是永无休止的争论。”对台湾多年来的“去蒋”运动而言,这句话恰如其分。

1975年台湾区运动会在台北市立体育场隆重揭幕,行政院长蒋经国莅临参观,全体选手倍感兴奋。 郭惠煜/摄

2008年5月,中正纪念堂内部,蒋介石铜像被各色台湾早期反蒋运动图片的展板所淹没。 郭力/摄

火烧行馆
草山行馆是“史料”,蒋介石是“历史”。“历史”与“意识形态”无关,与政治无关。这个烧的过程,就是值得我们审思的历史。

说起2007年4月7日凌晨的那把大火,时任台北“草山行馆”主任的黄信彰至今仍不胜唏嘘。他赶到行馆时,木结构部分已经烧光了,只看到石墙,幽幽地冒着烟。他又立刻跑到原先计算机监控室的位置,监控录像里或许能找到起火的线索,但是计算机硬盘已经被烧成几个黑色的球。

“草山行馆”是蒋介石夫妇到台湾后的第一个住处,只是蒋介石的二十余处官邸之一,名声远不及“士林官邸”,因为行径偏僻,游客寥寥无几。“草山行馆”从未能成为“尊蒋”的标志,却因为这把火,成为了“去蒋”运动达至高潮的象征。

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不愿以大张旗鼓纪念父亲示人,草山行馆因而荒废二十多年,“几乎不能住人”。2003年行馆重修开放,国民党的马英九、民进党的谢长廷都来捧场,然而对大部分的台湾人来说,“两蒋”早已逝,遑论一个行馆。

“草山行馆是‘史料’,蒋介石是‘历史’。‘历史’与&l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