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夹心饼干”:如何化解被外界评价的焦虑?

我们无法直接解决他人的课题,必须跳出这一框架看到行为背后的需求,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温翠玲

(IC photo/图)

某日午饭过后,我下楼拿快递。是买的一些书,其中包括最近特别中意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和《儿童的人格教育》。虽然夏日的风带着股燥热,空气中也弥漫着暴雨将至的潮湿,但想到马上就要嗅到新书的味道,满心雀跃。正准备穿过小区游乐场,在儿童滑梯旁却被一位奶奶叫住。

“喂,你是不是刚才骑自行车那个小孩的妈妈?”一位年约60岁的奶奶,梳着精神的马尾,发丝已呈灰色,水红色的上衣,整体有些瘦削,脸色黄中带黑。她瞪着眼睛的视线确实在我身上,说话声音急促而尖锐。我回头,确认周围除了在照顾孙子的另外一位奶奶,再没有其她年轻女子了。那应该就是在和我说话。但我确定,我不是她要找的人。

“不是啊”,因为我还没有孩子。

我就站住,但凡事无论大小,只要和自己有些相关,便不免格外警觉。因此,我的半个身子仍然面向小区门口,准备随时离开。

水红色上衣奶奶继续说:“刚才有个骑自行车的小孩,撞到我家孙子了。”边说边弯下腰准备掀起孙子的衣服。小男孩正蹲在滑梯出口处,手指摸着滑梯,转头和奶奶一起看着我。此时,另外一位奶奶回头看了我一眼就转过视线继续照看自己孙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