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考验银行能力的时候到了”

短期的产品净值下跌是债券市场调整引发的价格波动,待市场情绪企稳,产品净值也会重回稳健。

过去即便过程中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理财产品也可以按资金池模式运作,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填补窟窿,只要银行不断地售卖理财产品,这个“游戏”就能玩到底。

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2021年开始全面实施,这意味着国内银行理财刚兑时代一去不复返。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25日《南方周末》)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冯叶 助理编辑 温翠玲

银行理财保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IC photo/图)

向来以稳健、保本著称的银行理财也有了亏损的风险,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情景。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已有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建设银行等旗下二十余只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告负。

这些亏损的理财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固收类产品通常指银行存款、债券、货币基金等,相较股市这类权益性产品,其收益和风险都不高。

上述净值告负的理财大部分就投向了债市。2020年5月开始,债市大跌,导致各类投向债券的金融类产品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但过去债市下跌时,银行理财为何没出现亏损?

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刚性兑付被打破,净值化管理要求银行能够及时反映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刚性兑付表面上让投资人得到了安心,却将风险积累在银行内部。

此外,宏观经济增速换挡,高增长又稳健的底层资产也不及过去丰富。

据财汇金融大数据显示,自2018年6月以来,银行理财的平均预期收益一路下滑,目前在3.7%左右,已是历史新低。

总之,银行理财保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受债市牵连

“我就是不明白,中低风险的银行理财怎么也亏钱了?”来自广东的投资者沈遇十分不解。

2020年5月,沈遇通过银行App买了一款名为“98天成长2号”的理财产品,产品介绍显示,这是一款固定收益类的开放净值型产品。然而自购入后,该产品几乎每天都显示为亏损。

沈遇说,自己购买这款产品唯一的理由就是“安全”,“标注的是中低风险产品,我以为至少可以保本,但现在每天亏损本金,银行也不给赎回”。

和沈遇遭遇类似情形的投资者不在少数,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的银行也不止一家。

比如招行名为“代销季季开1号”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于2020年4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