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的免税商品,“养活”了谁

免税业主要依靠规模优势压低进货价格,因此全球玩家都在追求垄断。

中免拿下了北京新开航的大兴国际机场的免税经营权,其中,烟酒类和食品类商品的销售额扣点率达到了惊人的49%。这意味着,中免赚来的钱,近一半都给了机场。

中免目前垄断了海南所有的免税业务,但海南鼓励适度竞争。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2日《南方周末》)

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冯叶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中免拥有目前全球最大的免税商业综合体——三亚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经营离岛免税业务。 (ICPhoto/图)

中国免税市场,正在被海南的一项新政引爆。

2020年6月1日,海南在打造全球自贸港的方案中提出,“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扩大免税商品种类”。这意味着,凡是去海南旅游的人,离岛时都能带走10万元免税商品,此前的免税额度只有3万元。

这不仅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是个好消息,中国免税市场的蛋糕也由此激增。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游客买走了全球超三分之一的免税商品,规模超过1800亿元,但这些消费大多留在了境外,是国内免税销售规模的四倍多。

免税是门相当暴利的生意,全球免税巨头的毛利率大多都在50%以上。免税巨头们主要通过开设免税店盈利,主要包括离岛免税店、出入境口岸免税店以及市内免税商场三种形态。

其中,出入境口岸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商场很容易理解,就是在机场等出入境口岸或市区开设的免税店,供出境旅游的游客购买。离岛免税则可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目前只在中国海南岛、日本冲绳岛、韩国济州岛和中国台湾金门马祖四个地区设立。

与全球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免税业实行特许经营制,目前只有9家公司拿到免税牌照,可以在中国经营免税店。

这些公司是谁?它们又是如何经营免税生意的?

一家独大

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旅游局于2000年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免税业务集中统一管理的有关规定》(下称《规定》),其中提到,参照国际通行做法,中国免税业始于1979年,目的是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完善旅游购物环境,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免税店所销售的免税商品是指免征关税、进口环节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进口商品以及实行退(免)税(增值税、消费税)进入免税店销售的国产商品。

《规定》明确,国家对免税商品销售业务实行垄断经营和集中统一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管理权交给了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这家公司如今是中国中免(601888.SH)的子公司,中国中免由央企中国旅游集团控股。也就是说,中国免税业最早的管理者和唯一玩家就是中国中免。

王通是中免早期员工,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免税业最早的“四统一”政策——统一经营、统一组织进货、统一制定零售价格、统一制定管理规定,就是在1986年,由中免的工作人员协同政府共同起草拟定的。

但早年间因为人手不足以及缺乏经验,中免的免税业务一直发展缓慢。虽然中免拥有免税业务的管理权,但实际上“四统一”的政策并没有得到落实,各地、各部门都自行开展免税品销售业务。

实际上,最早在中国开设机场免税店的是外资企业。华创证券的研报称,1999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免税运营权首次招标,来自意大利的免税巨头WDF(World Duty Free,2015年被Dufry收购)、泰国的皇权免税和日上免税行(上海)有限公司(下称日上上海)分别中标香化、日用百货和烟酒标段,经营期为10年。

企查查显示,日上上海成立于1999年,最早为外国法人独资企业,由佰瑞投资有限公司100%控股。佰瑞投资是一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海外离岸公司,一直很神秘。

次年,国家出台政策,规定外资不得参与国内免税业务,但浦东机场的合同依然有效。至2007年,日上上海接手了浦东机场全标段的免税经营权。2009年,日上上海再获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