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发现的张充和手稿看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张充和(1913-2015),曾用名张旋,安徽合肥人,“张家四姐妹”的小妹,北京大学国文系肄业,曾任南京《中央日报》副刊编辑,1949年以后定居美国。

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战,为中国抗战带来了转机。有了抗战胜利的希望,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心血来潮,从前期忙于前线战事,转向对礼乐的关注。1942年初,蒋中正下令在教育部统筹之下,筹备成立礼乐馆,制定中华民国礼乐,以适应新形势下政治外交的需要。

因为关注民国作家档案的缘故,我过去做过一些有关沈从文的史实考索,因为沈从文,也对“合肥五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及堂姐妹张天臞的亲缘关系做过一点研究。

《合肥四姐妹》一书专门写到张充和在礼乐馆的工作情况,说“蒋介石亲自下令教育部建立这一部门,帮助政府重新订正礼乐”(金安平著,凌云岚、杨早译,三联书店,2007,第304页)。也就是“蒋介石命令教育部集合一批专家,协助他完成礼乐的制定”。

当时,张充和在重庆青木关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任编辑,负责研究整理词曲音韵,月薪200元,后转入新成立的礼乐馆筹备处。“在这个新成立的部门里,充和的职责是从五世纪的《乐志》中挑选出适合公共大典使用的乐章来,请作曲家配曲”(第305页)。金安平书中专门举出一例,如:在迎接外宾时,她决定使用《诗经·小雅》中的《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金安平描述张充和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编选出二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