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叫停的“医美”面膜

“医美”与“药妆”一样,总是赋予消费者无穷的遐想与热情,惹商家不断打造“新概念”来试探药品与化妆品之间的“灰色地带”。

未来医用敷料市场如何走向,还能打着“医美面膜、医用面膜”的旗号火爆多久,在功效宣称方面是否会更加严格,仍需等待监管政策进一步落地。

(本文首发于2020年7月1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为了美丽的脸蛋,年轻女性经常被各种品牌、各种功能的面膜搞得眼花缭乱。 (IC Photo/图)

提到医用敷料、医用冷敷贴,你会想到什么?纯白的纱布棉片,膏药,还是手术后覆盖伤口的凝胶?是否知道爆红网络的“医美面膜”,也属于这一类医疗器械?

事实上,随着“药妆”概念在国内被叫停,“医美”“械字号”护肤品开始大热。无数商家和美妆博主力推“械字号”面膜的市场教育——“敏感肌适用”“介于药与护肤品之间”“有更严格的安全生产标准”。

“想出‘医美面膜’这个词的人,实在太聪明了。如果叫它原本的名字——医用敷料、医用冷敷贴,没人会买。”年近三十仍被“青春痘”困扰的许安琦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微商推荐“医美面膜”,自称受皮肤科医生认可,有祛痘、除痘印的功效。

此前,国家药监总局官网发文提示,所谓的“医美/医用面膜”“械字号面膜”并不存在,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医用敷料,按照医疗器械管理,不能以“面膜”为名称,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称词语。

2020年7月,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小红书上搜索“医美面膜”,综合推荐页内容大多不再与面膜相关,但搜索“医用面膜”,仍有六万多条笔记,有测评合集,也有单个产品推荐;淘宝天猫屏蔽了“械字号面膜”关键词搜索,但搜索“医美面膜”,仍有数千个产品链接。

产品图文介绍中,一张普通的补水保湿面膜,被宣传具有控油祛痘、细致毛孔、强效清洁等“医美”功效。实际上,这些以胶原蛋白敷料、透明质酸敷料、医用冷敷贴、修复贴为名称的产品,正游走在《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外的灰色地带。

营销“妖风”

早在2014年,许安琦就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皮肤科接受过治疗,除洗剂、维A酸乳膏等处方药外,医生还给她开了几包“胶原蛋白敷料”,其产品外观、使用方法与普通面膜基本一致,但价格高出好几倍。

“涂乳膏后皮肤会蜕皮、泛红,用上敷料能滋润舒服一些。”许安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直到2018年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