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医保怎么改?专家全面解读

按2019年参保人数3.29亿计算,人均个人账户累计结存积累额仅在2500元左右,“即使有的个人账户能够完全积累下来,一旦发生大病这点资金也于事无补,看几次感冒就没了,还是要靠统筹支付。”

我国职工医保住院率从2012年的13.5%上升到2018年的18.3%,而在欧洲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职工住院率也在10%以下。为改变住院率畸高、门诊支付待遇较低的现状,多地开展了个人账户制度改革与门诊费用统筹的探索。

通过个人账户改革腾挪出的资金规模在每年2000亿元左右,远不足以覆盖所有职工都去大医院门诊所需的报销费用。“我们希望80%的门诊应该在基层解决,但基层医疗机构有没有能力提供老百姓认可的医疗服务?”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事关3.29亿参保人群的职工医保制度正迎来一场全局性的变革。 (ICPhoto/图)

单位缴纳的医保资金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医保基金将“缩水减半”……事关3.29亿参保人群的职工医保制度正迎来一场全局性的变革。

2020年8月26日,国家医保局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意见稿》披露的多项改革措施,被业内专家视为迈出重要一步,但亦引发参保职工担忧。

有网友计算,按照《意见稿》的改革方案,一位月均收入1万元的上海白领,每年的医保个人账户累计基金约由4800元降至2400元,认为“这届年轻人要互助共济弱势群体和老年人,压力有点大”。

“如果参保人只关注到个人账户规模缩小,是比较片面和浅层次的理解。”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宗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减少划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撑健全门诊共济保障,为有疾病负担的人群提供更完善的保障。

“其实是一种福利置换,但没办法做到一对一的对等,年轻人、健康人群是可能感到短期利益受损,但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生病呢?”王宗凡说。

个人账户资金,“躺在账上花不出去”

“迈出这一步不容易。”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是“历史遗留问题”,至少十年前,学术界、地方医保部门即在研究、探索改革方向。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确立了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住院费用主要由统筹基金支付,门诊、药店等费用主要由个人账户资金支付,也被称为“统账结合”模式。

彼时,职工免费医疗的福利制度转向个人也要交费参保的社会保险制。“设计个人账户,实际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激励职工参保意愿——钱会存在个人账户里自己生病时使用,或者留着以后年老时用,但实际上它不符合保险的互助共济原则,沉淀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王宗凡说。

限于当时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医保部门经办、管理医保资金能力有限,只能先保住院的“大病”,将门诊“小病”、药店费用留给职工个人账户支付。

这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状况:个人账户沉淀资金的结余越来越多,且逐年贬值,成为不合理的闲置资金。根据国家医保局《2019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职工医保的个人账户当期结存1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