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文明逻辑 ——观平山郁夫“丝路宝藏”特展随想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在今天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立起了“极东亚历山大城”。不久,他罢战西归。直到公元前119年,张骞从东方而来。这条亚历山大已走完90%的道路,终于在时隔200年后,被汉武大帝的使者“凿空”。博望侯与大力神后裔跨越历史的最终握手,成就了我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

事实上,广义的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一条简单的线路,而是一张古代中国往来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网络。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平山郁夫收藏的犍陀罗佛陀头像(公元2-3世纪) (朱宇/图)

1966年盛夏,如银的月色拂过安纳托利亚高原一个叫依稀拉拉的荒僻村庄,这个只有三百多人的村子很早就进入了梦乡。唯独一座洞穴式土屋里还有一丝微弱的油灯在摇曳。虽然夜已三更,但这位临摹了一天土耳其拜占庭石窟的远来画客却毫无睡意。

作为东京艺术大学中世纪东方遗迹调查团的成员,这个叫平山郁夫的日本青年正借着明灭灯光,精读着李希霍芬的《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1877年,这位德国地理学家在这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

孤盏前的平山兴奋地意识到,自己现在的位置就是书中“丝绸之路”的西端。这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村庄周围有如此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那一万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又该有多少呢。他的眼前豁然明亮:“我的心在跳跃,想用自己的双脚踏遍丝绸之路……我想描绘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如果这些绘画成为我艺术生涯的佐证,那该多么令人神往啊!”

1966年的那个月夜,一盏孤灯前的“丝绸之路”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了这个刚刚崭露画坛的日本青年,一个要用自己双脚走遍丝路的宏愿在那个叫依稀拉拉的荒村被点燃,一个镌刻着文明逻辑的丝路艺术世界自此打开。

长沙博物馆内,参观者驻足于平山先生的画作前。 (朱宇/图)

走遍丝路的文化使者与艺术大师

2020年8月初的某个周末,是我第6次购票前往长沙博物馆,观看“丝路宝藏: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文物展”。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幕的这个展览是长沙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引进的首个外展,展览中的192件组文物都是从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中精选出来的珍品。这个展览自2017年由黄山美术社引进中国,先后在敦煌研究院、国家博物馆等展出,长沙博物馆是第7站。

自1966年在小亚细亚与“丝绸之路”相遇,43年间,平山郁夫带着画笔,携手夫人,160多次踏上丝绸之路,足迹遍布50多个国家,行程累计80万公里,沿途画作素描达600册,被誉为“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在丝绸之路上全程走、系统画的第一人”。

作为饱受原子病折磨的广岛原子弹幸存者,平山郁夫一生以玄奘舍生忘死的精神为支柱,奔走倡导“世界文物红十字”精神,用和平方式为国际社会做贡献。作为联合国教科文亲善大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的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文物红十字组织“文物保护振兴财团”,广集净财帮助丝路沿线国家保护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西安大明宫遗址、新疆交河故城、库木吐喇千佛洞、河南龙门石窟、长江三峡文物群、南京古城墙、柬埔寨吴哥窟、朝鲜高句丽古墓群、乌兹别克斯坦佛教遗迹……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遗产都曾有他奔走疾呼,捐输抢救的身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丝路上的多元文明,他一再将珍品无偿地捐献给美术馆、博物馆,并于2004年在富士山下的山梨县创办了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用以收藏九千多件源自欧亚、熔铸古今的绘画与文物。

本文作者读完平山郁夫中文版自传《悠悠大河》后,对该书进行了分词统计,并据书中300个高频词,结合平山先生常用的绘画颜色与其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校对:胡晓菲 胡欣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