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指导我们搞包产到户调查

“包产到户”到底能不能搞?搞“包产到户”是不是等同于复辟资本主义?中国农村究竟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改变现状?这在当时是很多有良知的干部与知识分子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责任编辑:刘小磊

■著译者言
穆青告诫我们:“当记者一定要敢于讲真话,写实情。”

我和朋友们写的《告别饥饿:一部尘封18年的书稿》一书,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即将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再版。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抹去岁月的尘埃,往事却清晰依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中最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有些地方胆大的基层干部开始怀疑“集体经济为主”的合理性,他们偷偷摸摸在村里实行“包产到户”等联产承包的办法。这一办法使农民的积极性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粮食产量当年就大幅度增长。但是,这种做法与当时的政策明显是背道而驰的,他们一边做一边捏着把汗,为了防止被发现,有的地方参与者还一起订了攻守同盟。

后来,有的媒体报道了这些地方的做法。不料却引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激烈争论。有些人觉得,“一大二公”的平均主义搞了这么多年,一直解决不了老百姓吃饱饭的问题,“包产到户”能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解决吃饭问题,不妨试一试。但也有人认为,“包产到户”是批判过的资本主义的货色,现在又当作新鲜货来推广,这还了得?一家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