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背山》作者再出长篇巨著,“用传奇故事填满整片荒野”

责任编辑:黄茜

以《断背山》和《船讯》为国内读者所知的美国作家安妮·普鲁,于80岁高龄出版了长达700页的巨著《树民》,令文坛再度掀起一股“普鲁热”。近日,该书中文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这部以加拿大原始森林为背景的“野心勃勃”的小说,被预言将是安妮·普鲁最好的作品,上市之初便引起读者、作家和评论家的密切关注。

正如青年学者尹珊珊在该书序言里所言:“如果你是普鲁的一贯读者,《树民》将在我们早已熟悉的‘普鲁式世界’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展现各种原始力量的多重震撼,犹如全席盛宴。漫长的时间、繁杂的人物考验小说家如何在情节与人物之间找到具有风格的平衡,在这点上,普鲁坚韧不拔地推进,正如她笔下写过的人物一般:坚韧、果断,誓要用传奇故事填满整片荒野。”

安妮·普鲁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她出生于1935年,但直到1988年53岁时才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说集《心灵之歌》。她的文字精炼、犀利,气质与短篇小说十分契合。最知名的“怀俄明故事集”系列即为三个短篇小说集:《近距离》《恶土》《随遇而安》,它们均以怀俄明州为背景,讲述了在蛮荒严酷、狂暴无常的自然环境中,牧场人生活的艰辛、凶险、孤寂与奋争。被李安导演搬上大荧幕的《断背山》就选自《近距离》,早在改编电影之前,它就受到文学评论界的肯定,发表次年即获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和全美杂志奖。

普鲁在长篇上的造诣也不容忽视。她的首部长篇小说《明信片》获得了笔会福克纳文学奖,使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作家。另一部长篇小说《船讯》讲述了失意的中年男人、纽约三流记者奎尔回到祖居的加拿大纽芬兰岛,在内心同样伤痕累累的当地众多小人物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的故事。《船讯》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其中文版由知名译者马爱农翻译,是国内很多读者和青年作家认识并爱上安妮·普鲁的契机。

美国作家安妮·普鲁

《树民》的故事始于17世纪末。两个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塞尔和迪凯在大变革的时代中离开法国,来到加拿大的原始森林中,希冀由此改变命运,开拓未来。他们迁徙、逃亡,征服遮天蔽日的古老森林,也被森林所征服。在其后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塞尔、迪凯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在这片大陆上历尽悲欢,谱写了一曲与命运搏斗的传奇之歌。

《树民》是安妮·普鲁一次雄心勃勃的尝试,也是她写作生涯的集大成者。《出版人周刊》这样评价它:“《树民》的非比寻常不仅在于它的超长篇幅,更在于它的跨度和野心。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作,很可能会被后人认定为安妮·普鲁最好的作品。”《旧金山纪事报》则称《树民》“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环境小说”。

用大量精彩的句子对森林进行描写,是《树民》的鲜明特征。北美森林的初次登场不仅让两位从欧洲大陆来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也定会让读者印象深刻:“这里生长着参天大树,在原来的国家数百年间都未曾出现如此巨大的树,常青树比教堂还要高,云杉和铁杉耸入云天。巨大的落叶乔木虽然间距较远,但繁茂的枝叶在头顶上空交嵌融合,形成了一片虚假的天空,阴暗而原始。”

故事的另一片舞台位于新西兰的原始森林,那里是另一番令人心醉神迷的景象:“这是一个跳动着生命力与色彩的新鲜世界,树上满是藤蔓、附生植物、绯红的花朵,以及从一簇簇微小兰花喷涌出的令人晕眩的芳香……鸟儿如果实般挤在树枝之间,树顶因它们的活动而颤抖着。”

与这些森林密不可分的人们的生活,必定与困于钢筋水泥和手机信号的读者们大不相同。这种异域体验正是《树民》的独特魅力所在。

尹珊珊还指出,《树民》承袭了普鲁那套庞大却极具风格的词汇库,其中包括大量与狂暴的自然景观相关的宏观词汇,还有博物学家精细、客观的丰富词条,也承袭了她一直以来高度压缩的句式、古怪的语法和语音节奏,如此与众不同以至于你很容易就跟着读了出来,进入了她所属那个维度的世界里。

据悉,《树民》的出版距离安妮·普鲁上一部作品已有14年之久,问世当年即揽收《纽约时报》年度“值得关注”好书、《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出版人周刊》年度十佳、《旧金山纪事报》年度十佳等多家媒体的“年度好书”称号。

(来源:南方都市报)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