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对于编辑来说,工作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发现一部好书稿、一位好作者,以及书出版后得到好的反响、作者成了知交。对于我工作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我来说,已故的罗宗强先生(1931—2020)和他的著作《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就是这样的好作者和好书。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罗宗强先生(1932-2020)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出版前后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第一次见到罗宗强先生的,但知道他的名字、读他的著作很早。1983年9月,我开始随王水照先生研读唐宋文学,有了研究生助学金,像贫儿暴富似的,开始买我曾经想读想藏的书,其中就有罗宗强的处女作《李杜论略》。该书198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买的是1982年第二次印刷的版本。这部不到20万字的著作是拨乱反正后第一部全面客观地比较李白与杜甫的专著,表现出作者对李白、杜甫作品的深刻领悟,其中“李白与杜甫文学思想之比较”已是作者首开文学思想史研究之先河的牛刀小试。

1986年7月,我研究生毕业后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不久就读到了次月本社出版的罗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本35万字的书开拓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学界对这本书已有定评的今天,有必要回顾这本书的出版经过。

据罗宗强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述,他在1982年完成这本书的初稿,而起念则在1979年。写这本书的由来是,他“有感于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易确切理解,便想来做一点释义的工作,考其原始,释其内涵,辨其演变。于是选了二十来个常用的概念,如兴寄、兴象、意象、意境、气、风骨、势、体、调、神韵等等,多方收集资料,仔细辨认思索。但深入下去之后,便发现这实在是一件不自量力的工作。其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基本概念的产生,都和一定时期的创作风貌、文学思想潮流有关。不弄清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不弄清文学思想潮流的演变,就不可能确切解释这些基本概念为什么产生以及它们产生的最初含义是什么。因此,只好中止了这一工作,而同时却动了先来搞文学思想史的念头。这又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只好从比较熟悉的隋唐五代开始”。

1982年3月28日,罗宗强致信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汪贤度(1930—2017),信中说:“赐示多所鼓励,至为感谢。拙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正在撰写过程中,殊无把握,蒙关心,并嘱完稿后送贵社,更觉不安,故迟迟未奉复。撰《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为愚思虑再三之后之选题,有生之年,当努力完成此一选题,更无力他顾。而工程甚大,故拟分阶段进行。第一册即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现已至由盛而中转折时期,观点大抵与他人异,盖或亦因着眼点在文学思想之发展,而不在某一人上,出发点不同,评价亦异之故。此册明年上半年当可脱稿。脱稿之后,当奉上求教,非敢望一稿成功,意在求得教正,以便修改而已。届时如或尚有可取之处,而蒙接受出版,则当大出所望也。明年下半年当转入魏晋六朝文学思想史之撰写。此段甚为重要,而愚于此段比较熟识,可能会较顺利些。将来费力之处,当在先秦两汉部分。但此是后话,届时再说吧。”汪贤度1958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当时分管以古典文学典籍整理出版为主的第一编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汪亚纯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