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基层公共卫生怎么变?

抗疫至今,部分基层疾控具体可感的变化是每个月多了三百元抗疫津贴,除此之外,“疾控系统还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改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此次防疫过程中发现,“医共体”是可以延续的改革之路。

多名医疗管理及保障专家分析,统筹医保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就是把公共卫生的钱跟医保的钱放到一起用。目前仍在讨论阶段。

发自:成都

责任编辑:张玥

2020年9月,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曹洼村,一位村医在去村民家问诊的山路上。 (东方IC/图)

新冠疫情持续逾半年,许多城市早已恢复往日生机,一些地方甚至已经摘下口罩自由呼吸。但是,疫情只是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

2020年9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文中首先讲到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从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看,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特大疫情面前,暴露出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防治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这些也是老问题,现在到了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后疫情时代,基层公共卫生有哪些变化?

基层“医共体”起效

在此次防疫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了可以延续的改革之路——县域“医共体”。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它们星罗棋布,辐射到中国的每一处土地上。相比省市级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离人群最近。

2020年9月23日,在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等多家主办方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健康县域大会”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总医院一名医护工作者说,“让‘关口前移’,关键是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和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医共体”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经过这次疫情成了应对突发传染病的宝贵经验。

“医共体”这一概念出自于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明确在县域组建“医疗共同体”,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2019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文件,要求组建“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

大年初五(2020年1月29日),江苏省江阴市的一个乡下(现升级为街道)发现了全市首例新冠疑似病例。江阴市是一个县级市,由无锡市代管。

“首个病例差点漏掉。”孙军卫回想,幸好他们及时搭建了远程会诊平台——多个市级专家点对点会诊群。它将全市所有乡镇医院和市里的专家组拉到一起,24小时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