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霞的煮字生涯

责任编辑:朱又可

林青霞

我五年前从北美搬来香港,任职于港岛半山坡上的香港大学,终于在这五年里的某一天结识了住在校园后更高的山坡上的青霞。那个晚上一身红衣的山上邻居从她自己的银宫里飘出,不再只是一个影像和一组声音,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侃侃而谈。随着她一起的那些丰富的影像和声音也并没有消失,它们都被吸收到背景里,是上个世纪明亮的记忆,而凸显在此时此刻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和脚下的这座城。

我和青霞真正的密集交流始于今年年初,是疫情之下的香港。今年恰逢张爱玲百年诞辰,我正在忧虑策划已久的系列活动是否都会泡汤,而她则开始系统地阅读张爱玲,不只是细读大小作品,更是抓住所有的背景资料,像一个研究者一样的孜孜不倦地通读。港岛半山坡上的校园出奇地安静,我依然每天在办公室里上工,而她在山上的寓所里继续她日常的品文煮字。我们常常一起行山,时间不长,但争取要走得热热的,一定要出汗,同时也能加紧聊天,这一两个小时便是双收获。

细致入微构筑场景

青霞行山,可快可慢。正聊得高兴,我说,要不我们走快些吧,多出点汗。她便抡起手臂,大跨步,飞将起来,那个架势,实在是不可阻挡。戴着口罩,少人认出。但有时候即使戴着口罩,也难免被认出,口罩上的那双眼睛辨识度依然很高。山路上一群行山女,看到青霞,每个人都猛然捂住嘴发出惊呼,反应快的便从口罩后面绽开笑颜,叫一声“青霞姊姊”。青霞友好地招招手,脚步没有停,倏然走过,如风。

和青霞谈看过的书,见过的人,遇到的事,都是从一个简单的念头开始,最后一层一层叠加上去,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