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记:乐评人说音乐节】北京:每个好孩子都有节过

舞台下,乐评人兼球评人兼音乐节搞手张晓舟说:“国庆!我今天去宜家买床垫了!家里又要住满来看音乐节的人了!”

责任编辑:马莉



迷笛仍然支持那些不成熟的年轻人
迷笛,是一个凝聚了梦想的场域,是一点一滴培育起来的。2000年,北京的文艺青年只经历过3个音乐节:保利剧院的北京国际爵士节、日坛公园的喜力节拍音乐节、迷笛音乐学校食堂的迷笛音乐节。前两个,都由国际专业团队操作,出钱的是跨国公司,观众里也有不少外国人,以及和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中国人。惟独迷笛音乐节带着革命的味道,业余的制作班底,4万块钱的成本,免费啤酒,愤怒的音乐,外地来京的赤贫乐手或观众。尽管张帆校长本人并非摇滚乐迷,而且自认为是一个商人而不是理想主义者,但这个被定义为“校内联欢”的音乐节,看起来就像是地下青年的内部聚会。8年了!

今年10月1日到5日的第9届迷笛音乐节,曾4次被迫改期,最终回到学校草坪上,仍然吸引了几千观众,其中不乏寄予深刻感情的“铁托”,迷笛,就是一个凝聚了梦想的场域。乐队名单仍然是以大而全为标志,外国乐队则多数取消了行程。上百支乐队,大比重的民谣和hip-hop说明,迷笛仍然在支持那些不成熟的年轻人,而不是精明地实现利益最大化。

团队、社会资源、制作水准,慢慢以自己的方式向专业化靠近,就这样一点一滴,从被官方压制、干涉,到得到政府资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