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民的“公共预算之旅”

“我们给你们看了预算,怎么能拿报告照片去要挟区政府呢?”“要挟政府?”志愿者们显得莫名其妙,“要挟他们做一件法律规定早就该做的事吗?”

责任编辑:余力

一位资产管理公司的CEO、两位财务分析人员,怀着“天真”的理想,从2006年起,在深圳开始了“不务正业”的公共预算之旅。他们向十几个中央部委、十几个地方政府提出了查看预算案的申请。一次次的失望之后,今年5月27日,他们终于看到了深圳市政府的2008年度部门预算草案;10月27日,卫生部向他们公布了一份接近完备的本级部门预算。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这两次回应都是第一次


“这是最后的印本,是送市人大通过的,不外借,也不准复印,你们只能看。”

5月27日下午,在深圳市财政局阅览室,工作人员将一本粉色封面的厚书递给吴君亮、李德涛和万宇涵。

这是一本16开、厚约300页的大书,封面上一行银字:深圳市本级2008年部门预算(草案)。

三个人不动声色,内心满是欣喜,但马上喜去忧来:这么厚一本书,只凭记忆,哪里记得过来!

“可以拍照吗?”为首的吴君亮问道。

工作人员迟疑了片刻,“可以拍照,没有讲不许拍照。”

吴一阵狂喜,随即取出数码相机将这本预算案从封面到封底,一页不漏地拍了下来。

“深圳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向普通公民公开政府预算的城市,到目前为止,这也是惟一的一次。”

10月18日,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吴君亮回忆起五个月前的场景,仍然激动不已。

他没法不激动。除了深圳市和市辖的几个区之外,他还曾向十多个中央部委和十几个大城市提出过查阅政府预算的申请,为了看到这些标明纳税人税款去处的预算案,他等了将近两年。

对这些旨在推动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志愿者而言,虽然仅有一次目睹预算“真容”的体验,但有了这几百张照片,就有了原始的资料,就有了研究的基础。

公共预算水准=社会文明程度
48岁的吴君亮是深圳君亮资产管理公司的CEO。1980年代赴美留学,拿到了休斯敦大学政府管理学硕士。此后,在美国一呆就是近20年。

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一场由民间研究机构推动的轰轰烈烈的公共预算改革,那场运动不仅重塑了美国政府,而且深刻改变了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关系。“向纳税人负责”从此成为每一届政府不可逾越的信条。

这段历史让吴君亮坚信,公共预算改革是政府跟公民共同参与的进程,而一个社会公共预算的水准,不仅可以衡量它的进步程度,也可以衡量它的人文觉醒程度。

身在美国的吴君亮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于1998年启动的公共财政改革,后来,由于自己公司的投资顾问业务与中国联系越来越多,同时为了近距离地观察中国的预算改革,2005年底,他干脆把公司搬到了深圳。

2006年,吴君亮出资创办公益性的“中国预算网”(http://www.budgetofchina.com/)。网站声明中写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