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丹:做女性内衣,写男性视角

“炖一锅鸡汤需要一两个小时,车好一件衣服(即使是流水线作业)也需要四五个小时,往远了说,19世纪西方的年轻女人为自己准备一箱嫁妆甚至要付出所有的青春时光。如果不尊重这种局限,那得到的就只能是一锅鸡精汤、一件垃圾成衣,或者更惨烈的,一个嫁不出去的命运。想通了这一点,每当我着急的时候,都会问问自己:垃圾,你也要吗?”

“如果我不会写作,我可能就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责任编辑:雨僧

于晓丹 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外国文学评论》编辑,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取得英美文学硕士学位,其间翻译了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菲雅尔塔的春天》以及雷蒙德·卡佛的《你在圣弗兰西斯科做什么》。20世纪90年代中期移居纽约,毕业于纽约时装学院,曾为Maidenform、Elle、VeraWangPrincess、VanityFair等内衣或睡衣品牌担任设计师。出版长篇小说《1980的情人》以及专栏文章集《内秀》《我的纽约香色行》等。

新搬的家因有人来访而提前收拾好,左侧几乎高至天花板的木质书架整齐有序地摆放着《杜甫全集校注》《金圣叹全集》等书籍,先生在纽约大学教书,这学期正在教《左传》,那都是他的收藏。另一边的墙面稍显空洞——女主人一再解释,还有好多东西没来得及放出来——地上躺着母亲生前使用多年的皮箱,上面架着长宽一米的相框,展示的是一件从巴黎淘回来的纯白蕾丝童裙,手工绣制,已有近百年历史。

老物件让这个空间沉静下来,于晓丹在客厅中央,配合摄影师转变着坐姿与位置。她临时化了妆,穿着深灰家居鞋、宽松的长裤与条纹上衣,显得妥帖而舒适,指间亮眼的红宝石戒指恰当地透出装扮的心思。学服装设计的年轻助理在一旁帮忙打光,买完菜回来的教授因近几个月每天凌晨4点上网课而略带疲惫。

客厅拍摄完毕,作为道具的人台被搬进与卧室相连的工作间,于晓丹从一排样衣中挑出无袖白色睡裙,接着又套上一件同样淡雅的芥末黄日式睡袍以作展示。她提起常有人说她的设计不够bold(大胆),不够夸张,拍出来上杂志视觉效果会受影响。她表示认同,却不肯做出改动,依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肯定不花哨、不炫目,干净、简单、充满难以一眼就能看到的细节”。

面对淘宝店铺上新的催促,也不着急,仍旧慢慢来,“炖一锅鸡汤需要一两个小时,车好一件衣服(即使是流水线作业)也需要四五个小时,往远了说,19世纪西方的年轻女人为自己准备一箱嫁妆甚至要付出所有的青春时光。如果不尊重这种局限,那得到的就只能是一锅鸡精汤、一件垃圾成衣,或者更惨烈的,一个嫁不出去的命运。想通了这一点,每当我着急的时候,都会问问自己:垃圾,你也要吗?”

梭织棉

30岁时,她放下“国内翻译《洛丽塔》及雷蒙德·卡佛第一人”的身份,转身成为纽约时装学院的学生,令社科院的前同事以及诗人西川等发小都意想不到地在异国做起了内衣设计师。十几年间,看过不少秀场的梦幻,但身处一线,体验更深的是时装这门工业体系中“你死我活”的锤炼。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