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粗放模式”可否突破

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穷的国家,中国人的消费意愿当然非常强烈。但是,我们的内需怎么就总是上不去呢?

责任编辑:余力

中国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可以被漫画式地描述为“就业岗位的大幅度增加和劳动效率的快速提高”,与此伴随的是快速成长的中国工业能力,而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势必导致大量出口,并造成国际贸易的不平衡,形成今天左右为难的局面。这是今天的“中国病”的总根子。

中国经济要上一个台阶,必须走出过去的路径依赖,而这需要政府在制度改革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满足于铺摊子、上项目。

刚踩刹车,又猛加油门
11月3日,通过接受新华社采访,人民银行宣布,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硬约束”,再加上此前在半个月内三次密集降息,货币政策明确地从“从紧”开始走向“放松”;财政政策方面,虽然千呼万唤的减税政策仍未出台,但是,1万亿元的地震灾区建设和2万亿的铁路建设项目(虽然并非全部从财政拿钱投资)已经得到批准,5000亿的南水北调项目也将启动。不出意外的话,更新的刺激经济政策还会不断出台,一大批千亿数量级上的新投资项目将会纷纷上马。

而仅仅在3个月之前,宏观经济政策才正式地走出“双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变为全面过热;防止由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全面性通货膨胀)。给人的感觉是,才刚死踩刹车,忽又猛加油门。

从对政策反馈最为敏感的股票市场来看,这一阵猛加油门并未能点燃人们的信心,相反,悲观的情绪一直笼罩着A股市场: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沪指已经跌至1700点。而仅仅在2个多月前的8月20日,摩根大通一纸研发报告,仅仅凭宣称政府“可能将出台2000亿至4000的经济刺激计划”,就令股票市场一日大涨7.6%。

你当然可以把这些归因于肇始美国的金融动荡。反讽的是,作为震中的美国股市,若以纽约股市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为例,仅仅是从14000点的高位跌至当下的9000点一线,跌幅大约为35%,而A股的跌幅大约为75%。

当然,你还可以用诸如“A股不成熟”之类原因解释这个现象。不过,如果我们跳出这个事情本身,就会发现,在危机时刻,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更为清晰地显现了,而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反省机会:横亘在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上有哪些绊脚石?我们知道,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找到这些绊脚石,望闻问切出中国经济之病的总根子,才有可能开出一服良药。而摆脱现有的桎梏,中国经济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个漫画式描述
为了展望未来,我们需先回顾过去。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GDP为0.36万亿元,而今年,预计GDP将约为27万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