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司法与舆论良性互动,让法治之光照进每一个“于欢案”

于欢曾经作为一个标志性案件中的标志性人物而得到强烈关注,但于欢案的价值,不仅在于于欢个人得到公正的审判结果,更在于它以一个极端化的个案,成为了激活中国刑法中沉睡已久的正当防卫制度的契机,并在司法与舆论的良性互动中客观上推动了法治进步。正是经由一个个案件的公平正义,法治之光才能真正普照神州大地。

责任编辑:陈斌

2017年6月23日,于欢案二审宣判现场。 (山东高法微博/图)

于欢出狱了。他因为刺伤、刺死了在讨要高利贷时侮辱母亲、限制自己人身自由的讨债人,2017年2月被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南方周末以《刺死辱母者》独家报道了这一案件后,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2017年6月,山东省高院二审认定于欢属于防卫过当,改判其有期徒刑5年。2020年11月18日,在实际被羁押4年7个月零4天后,于欢被减去余刑释放。

于欢曾经作为一个标志性案件中的标志性人物而得到强烈关注,但于欢案的价值,不仅在于于欢个人得到了公正的审判结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