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于欢:正当防卫“苏醒”的1678天(含视频)

亲戚们一拥而上,没有欢呼、眼泪和繁复的问答。于欢不停地说着“没事、没事”,他在监狱里的1678天里,同样的场景已经在睡梦中排演过无数次。越靠近出狱的日子,梦里的感受越发真切,“白昼和黑夜分不过来”。

“于欢案”无疑成为了唤醒“沉睡条款”的第一声“春雷”。甚至,在狱中的于欢都知道,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为自己的案子编写了一本书:《记载中国法治进程之典型案件——于欢案》。这本书曾被苏银霞放在公司财务室,“有空的时候会翻翻”。

从看守所出来后的唐雪,性格更加沉默。她决不允许任何人提及“打”“抢”这样的字眼。只有在极少数的几个时刻,唐雪才会说在看守所里的心情:“三百多天没睡过一次安稳觉。”

责任编辑:何海宁

出狱那天晚上,2020年11月18日,于欢熬到半夜才睡,他担心醒来后,发现是“另一个真切的梦”。

这确实恍如一场漫长的梦。

四年前的一天,于欢以“刺死辱母者”的身份引爆全国舆情。催债者杜志浩用各种手段侮辱于欢母子,于欢拿起一把水果刀,刺死了杜志浩。2017年6月,山东高院改判,原本被判无期徒刑的于欢,因防卫过当获刑五年。

四年来,于欢姑姑为狱中的于欢来回奔走,小学文化的她,时常给于欢写填满拼音的信件。

监狱之外,“于欢案”成为当年法学界研究的典型案例。作为正当防卫条款在司法实践中的标志性事件,间接影响了丽江唐雪反杀案、涞源女大学生反杀案和保定田丰案等事件的审判结果。而曾为于欢辩护的律师殷清利,也滋长出对正当防卫事件的辩护执念,四年间办理相关案件逾五十起。

在服刑4年7个月4天之后,于欢减刑出狱。

出狱后第二天,从聊城监狱回到冠县的于欢,在厂里的办公室接受媒体采访。此时的房间里,所有尖锐的刀具已被于欢母亲苏银霞早早收走。当天记者拍摄的视频,随后被剪辑成一分钟以内的片段,以“于欢出狱后首发声”话题标签,引爆当日热搜。

接连几天不间断的交谈,让于欢的嗓子变得沙哑。直到出狱后第5天,他都还没有好好在镜子里端详过自己。“注意力都在身体之外,还没有回到自个儿。”这位26岁的男生说话时额头皱纹加深,两颊的青春痘已经不见踪影。

“是不是显老了?”于欢问南方周末记者。

2020年11月24日,于欢在酒店中接受媒体采访。南方周末记者苏有鹏摄

出狱

冠县不大,作为山东省聊城市西面的一个小县城,人口仅有86万。

2020年11月18日晌午,苏银霞和于欢的几个亲戚守在聊城与冠县高速路交会的岔口。北方的冬天已经来临,几个小时前,苏银霞正领着工人修理家里一口枯了的水井。当苏银霞收到监狱传来的消息后,这名工人还请求苏银霞带上他,一起去等减刑出狱的于欢。

一辆司法公务车缓缓停下,于欢出现,亲戚们一拥而上,没有欢呼、眼泪和繁复的问答。于欢不停地说着“没事、没事”,他在监狱的1678天里,同样的场景已经在睡梦中排演过无数次。越靠近出狱的日子,梦里的感受越发真切,“白昼和黑夜分不过来”。

接下来两天,于欢的行动轨迹已经成为公开的信息。一次次的采访,于欢感谢法律,感谢为自己奔走的姑姑和母亲,中间他还回老家祭拜爷爷奶奶。

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报道《刺死辱母者》。

11月20日上午,当所有记者都以为,于欢会再次出现在山东源大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大工贸”)时,苏银霞和于欢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