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人很近的金丝猴、当过猎人的巡护员和供出第一个大学生的养蜂人

白脸坐在保护场馆的一角,拿着救助站精心准备的松萝,边吃边看着笼子外面的探访者,以及上面蹦来蹦去的小猴子。

那眼神有些深情,一位探访者猜测,他可能在回忆自己的青春。

他是一只雄性滇金丝猴,救助站站长赖建东把他当成一位老朋友,“他的故事多的很。”

12月4日,一场来自白马雪山的公益直播,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白脸的故事。

白脸

白马雪山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们给了白脸一个称号:“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的孤胆英雄。

除此之外,深情这个冠语,被几乎所有了解他的人感同身受。

在猴群,物竞天择的道理选择着每一个家庭:只有强壮的公猴才有资格引领族群迎接大自然的挑战,并生育自身优秀的后代,淘汰掉老弱病残,让更优秀的个体基因得以延续。

淘汰的方式十分简单粗暴,其他单身公猴挑战某个族群的家长,胜利便可取而代之,失败则自行进入全雄单元。

作为一个猴群的家长,白脸在被挑战成功之后便沦为孤家寡人,不几日便选择出走,离开了白马雪山族群。而后的几月,养精蓄锐的白脸回来了。

这一天,正巧巡护员老余和白马雪山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钟泰例行巡逻。

“为何白脸从外云游回来却迟迟不肯回归大部队,而漫无目的的“晃”在某个家庭周围,难道又要蓄谋一次“挑衅”?疑问萦绕在老余和钟泰的心头。

正当两人对此反常现象疑惑不解之时,某个家庭中一只孱弱的母猴没能跟上迁徙的脚步,远远被落在后面,此时的她发出凄苦的低鸣。

这声低鸣似是砸在白脸的神经之上,瞬时一个箭步便冲到母猴身边,将她揽入怀中。

钟泰无比确定,这只母猴正是白脸曾经的爱妻,上次白脸出走的时候,她便已经身患重疾。此次再见,可见白脸对爱妻的深深挂念,但不成想,这一见便是永别。

在白脸的怀里,母猴感受到久违的安稳,没多久,便在病痛的摧残下沉沉的睡去,再也没能醒来。不甘心爱妻就此离去的白脸,带上冰冷的尸体踏上迁徙之路。

最后直到爱妻身体腐朽,再也无法拥入怀中。

“在冗长的猴生中,他挨过了青壮年,抗过了疾病肆虐的过渡期,妻儿们走的走,死的死,唯独现在只剩白脸这位光杆老司令在全雄单元里不禁让人惋惜。”曹楚楚在名为“白马雪山滇金丝猴”的公众号中撰文评价他。

当然,曾经是王者的白脸不会仅仅安于现状。作为这个种群中少数几个老成员,白脸对猴群内的规则了然于胸,在全雄单元里数次帮年轻后辈争夺家长之位,成功后拂衣而去。

其中的几次帮助对于白马雪山滇金丝猴种群的发展壮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种感情无比贴近于人类,又看起来更加纯粹。老余说,白脸几乎可以说是所有公猴“猴生”的缩影。

说道这里,老余搓了搓布满褶皱双手,眼睛里冒出光来,他的巡护员生涯同白脸的生命近乎同龄,说是老余在保护白脸,也可以说成白脸陪伴着老余。

戒烟 

在讲起白脸的故事时,老余熟稔于胸。不仅仅是白脸的故事,钟泰说,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老余都认识,他们也都认识老余。

甚至都会跟着老余走,似乎有老余的地方,他们就会很安全。

老余也说不清为什么,钟泰猜测是因为老余对他们展现出完全的善意。这一点没人知道是为什么,但就在成为巡护员之前,老余竟然是一位猎人。 

老余说,“我半辈子都是个猎人”。 

甚至他的名字都与打猎相关——在傈僳族的文化中,余通“鱼”,表示捕鱼的意思。钟泰介绍到,傈僳族中的姓氏大都取自家族猎场的“主营内容”,除了老余的余,还有猎熊的熊姓、猎鹿的鹿姓、养蜂的峰姓。

“你为什么会从一个猎人转变成巡护员的?”主持人向老余抛出了问题。

这是12月4日下午由腾讯公益星火计划系列公益探访组织的一场直播,屏幕另一段的观众都想听听,这位守护了滇金丝猴20多年老巡护员的故事。

“我是钟局长招进来的”,1997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着急护林员看山护猴,时任管理局干部的钟泰向老余伸出橄榄枝,但事情并不顺利,听说老余要去干巡护员,家里人觉得工资又少、又没前途,十分反对。

不过此时的老余,就像与马林鱼战斗的古巴渔夫,势必要坚持到最后。

为了干好巡护员的工作,老余戒掉了十几年的烟瘾,“这是树林啊,着火可不行”。

老余的烟戒了二十多年了,也就意味着做巡护员也已经二十多年,回首这二十余年的坚持,老余一时语塞。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坚持,他说他没想过这个问题。

“他觉得保护滇金丝猴是福报”,钟泰补充了一句,“老余信仰大自然”。 

如此心态的老余成为白马雪山中“最懂猴的男人”,他也真正和山上这群生灵成为一家人。

钟泰还讲到一个故事:有一次滇金丝猴栖居的树下面冒气一缕缕白烟,这个时候正值滇金丝猴睡觉,老余一看,心下觉得坏了。为了提醒他们,老余疯狂的向猴群跑去,一边大喊“我的猴子”,一边扯着头发。 

“他真的把这群猴子们当成了家人”。

战友 

老余身后其实还有很多“战友”。

1983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建立,16岁的钟泰就入职了。

据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说,钟泰是第一个看到滇金丝猴的人。在他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日日陪伴着巡护队,完善自然区的保护工作与制度,并经历一个保护体系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把自己人生大部分精力都奉献给了它。

过去村民生活困难,砍树卖木、打猎就是很多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直接导致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受到破坏。有公益组织后来明白到,改变村民的收入方式,是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手段。

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学者萧今博士退休后投入环保事业,领导团队创立了SEE诺亚方舟项目,团队在保护区附近的乡镇开设喜马拉雅蜂养殖、濒危药用植物种植等一系列培训,村民余新华成为了最大受益者之一。

余新华也是最早一批滇金丝猴巡护员之一,以前养牛羊,20年里生活没有得到多少改善。后来他专心向培训老师学习养蜂,靠着养蜂,余新华如今供出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还因为技术和能力,成为村里养蜂和中草药示范员和负责人,主要培训该村巡护员和村民开展养蜂和中草药种植。 

“养殖了喜马拉雅蜂后,我自己对周围的山和树更不敢破坏,生怕破坏了蜂的采蜜环境。”余新华明白里面的逻辑,“只有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蜜蜂才能采带好花粉,蜂蜜的质量才会更好。”

不再从掠夺身边的自然资源而获得生计所需,余新华的话说出了脱贫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紧密结合。保护环境从村民的生计问题入手,令其知道保护环境是与自己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事。

11 月14 日,云南88 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像余新华一样生活得以改善的村民也心里有数,保护好生活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保住各种动植物,说到底,都是为了保住生计、保住“人”本身。

除了推出培训项目外,4年来,萧今团队的“诺亚方舟留住家园”等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多样性的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后,已累积筹款达951 万余元,为保护白马雪山这片“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腹地贡献着力量。

夹在白马雪山的林水之间,猴与人互相成全,无数人为这片茂林和清水付出努力。

最后,老余把儿子从城里叫了回来,还是当巡护员。老余说,“得有人接我的班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