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少年:《棒!少年》的出路和选择

《棒!少年》没有将苦难奇观化,也没有将奋斗神话化,我们之所以被打动,或许正因为每一个观众都有可能是某种意义上的马虎和小双

责任编辑:周建平

“如果我将来有钱了,我和教练二八分,我二他八”“如果是一个亿呢?”“那也一样,没有教练,就没有我的今天。”《棒!少年》在北京的首场放映后,少年马虎和主持人的一段对话,引发了全场善意的笑声。

《棒!少年》是12月11日公映的一部纪录片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前棒球国家队队长孙岭峰建立了爱心棒球基地(强棒天使队),收留了一群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致力于将这群背景各异的孩子培养成专业人才,改变他们的命运。

作为该纪录片的主人公之一,马虎如今已是球队的核心成员,学习打棒球的几年里,他从一个顽劣少年转变为队里的主力。从2017年秋天开始,导演许慧晶和他的团队开始记录球队成员这几年的成长。

一同被记录的还有棒球队一位叫作小双的孩子。他和马虎形成了一组对比,从彼此对立到成为朋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最终却有不同的命运走向……

从开拍那天起,许慧晶就打算“不能再像以前那么拍了”——《棒!少年》基本上是以电影的方式在拍摄,具有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品相。2020年8月,《棒!少年》在西宁FIRST青年影展上获得好评,一举夺得最佳纪录片大奖。颁奖词是这么写的:流畅的剪辑、超越线性的时间叙事、与完备的电影技术的高水平融合,在动人又诚挚的成长故事中,彰显了人性的温存与希望。”

温存和希望让《棒!少年》显得温情脉脉,但情感温度背后是现实的冰冷。这部作品的难得之处在于,它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关怀,以及含而不露的问题意识,最终回归到具体的人的情感,找到了一种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的可能性。

“没人考虑特别长远的未来,可好歹是一条出路”

在选择拍摄棒球队时,许慧晶面临着职业危机。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从拍独立纪录片开始的,《河岸》《妈妈的故事》等作品,将镜头对准尖锐的社会现实。在南方周末电视部和凤凰卫视中文台工作的经历,则让他有了媒体人的嗅觉和公共意识。

离开媒体后,许慧晶开始制作商业纪录片,几乎所有类型的纪录片都做了。但他开始问自己,之前的拍摄到底有没有价值。纪录片的观众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