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爱去、外地人不坑:文化商业街广州北京路的改造样本
广州美美的商圈怎么来的?
责任编辑:郭倩倩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凝结了城市的历史记忆,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商业区挤占,城市记忆与特色文化的延续受到威胁。发挥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让其更好地活在当下,是当前各城市在城市治理与更新过程中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对北京路步行街进行了多次整治改造,将保持岭南建筑风格与发挥现代都市特色结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发挥了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对其他历史街区的窗口示范作用。11月20日,经过新一轮改造后的北京路步行街被国务院办公厅给予通报表扬。通过“保护与活化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本土与国际结合、产业与民生结合”,千年古道重新焕发新生机。
广州北京路位于广州古城中心,自公元前214年广州建城伊始,就一直是广州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是广州底蕴最深厚、历史最完整、精华最集中的区域,浓缩了一脉相承的城市文化底蕴和特征。
目前,北京路步行街日均人流量约20万人次,节假日超过30万人次,高峰值约60万人次,营业额约200亿元。历经多年的历史沧桑,北京路在广州的城市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忆往昔:文化让道 商业先行
像北京路这样的千年老街不但是承载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彰显着广州市的风土人情及精神风貌,更见证着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
北京路对于许多本地居民来说,是感情深厚的标志性建筑集中地,也是带外地朋友解锁羊城魅力时能排得上前三的必去景点。其所担负着的文化保育和记忆保护功能,理应得到各界的足够重视。
回顾过往广州市对北京路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育工作,市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经济价值的提高有余,城市记忆的保存和历史街区本身文化资源的成色却有所不足。
诚然,通过发展因地制宜的商业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续和保护历史文化特色的作用,并解决相当程度上的改造与转型成本,但这种以商业为导向的保育模式,也给其集体记忆的塑造和历史文化的承接带来一定影响。
有学者曾深刻地指出,文德路和北京路历史文化要素存在场所感欠缺、空间连接性不佳的情况,整体记忆强度都偏低,两者的商业发展状况不利于发挥历史文化节点构建市民集体记忆的正面作用。类似历史文化街区的保育工作与转型开发,存在一系列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标志性建筑存在感强,但区域整体空间的布局特色却未予足够关注。一提及北京路,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古城遗址、青年文化宫、新华书店、广百新翼等独立的建筑物。
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人们对于北京路整体布局特色及节点型建筑的认识匮乏,在北京路、文德路等广州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存在鲜明特色的场所数量不足,空间布局特色不够突出。
其次,商业功能突出,文化承接的公共利益让渡于商业发展的价值优先。
2002年,北京路由逢双休日步行调整为全日制步行,业态以百货和文化消费为主。在路面整修过程中,发掘了中国第一条千年古道“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
2010年,以餐饮业为主的禺山路、惠福东路纳入步行街,业态向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发展;
2018年,北京路步行街获评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几何时,北京路俨然化身为广州地区商贸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也成为最具文化旅游价值的旅游购物旺地。
不容忽视的是,商业功能的强势突出,使人们感知这条千年老街的空间意象由商务印书馆旧址、中华印书局旧址逐渐让渡到麦当劳、广百新翼、新大新百货。
虽然北京路的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其靓丽的本色已经被高速发展的商业浮华所掩盖,历史文化要素的传承和弘扬逐渐式微。
新世相:旧街新颜,重焕生机
2020年6月3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公布了《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总体规划》,规划理念以充分保护北京路历史文化价值为基本原则,构建“愉悦的畅游、多元的活力、文化的魅力、新潮的触动、人本的关怀”五度价值体系。
针对北京路被大型广告全面覆盖、街区风貌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越秀区按照“一栋一策”原则精细化修复北京路步行街内376栋骑楼建筑外立面,拆除违法建筑1.8万多平方米,也对街区广告招牌进行重新规划与设置。
在街区布局上,由1条主街向1条主街+9个有机联系的“缤纷辅街”纵深街群转变,步行街长度从1.1公里延长到3.5公里,步行区范围从0.29平方公里扩大到0.43平方公里。
在街区风貌上,除了精细化修复骑楼建筑外立面之外,对夜间景观的改造也是亮点之一。户外裸眼3D屏幕、千树银花(艺术灯光)等光亮节点不断成为网红打卡点及品牌发布地。
同时,在经济业态与消费体验方面,步行街也做出了更贴合时代的改变。这一套“改造组合拳”下来,给来步行街的市民和游客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新体验。
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北京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广州而言无疑是一种情感的依托与念想,它受欢迎的程度,看人流量就可一目了然。
尽管它有所改造,道路变宽了,整条街整洁了不少,翻新后的骑楼大气又不失传统,更重要的是,很多店铺,很多古迹还都保留着。这让本地人会觉得还是一样的味道,还是以前的感觉,不会觉得陌生,也没有把它改的很摩登。
改造一新后的北京路其实兼具了近代的面貌和现代的繁华,灯饰的改变增添光照,适合赏夜景,中间展示区玻璃的更换在欣赏千年古道时视觉效果更加清晰,特别是多了一个模型可以直观了解整个古文物的全貌。
北京路装修过不止一次,一直在跟着时代进步,这次改造的力度不算很大,让市民既有熟悉的味道,也有新鲜的内容。每次去感觉就是:啊!小时候的回忆啊,这个店竟然还在那里。
对于“新广州人”及国庆来穗的外地游客而言,改造后的北京路更有广州这座岭南文化名城的历史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呈现更加突出,也更有网红范。试看,李白巷居然也有像故宫一样的奶茶店,青年文化宫以前只是破旧电影院,现在新添了好多体验馆的时尚元素。
叹未来:文化保育,让城市活出文化味
北京路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城市内在的生长规律,包含着城市丰厚的记忆内容,在强调地方底色和彰显城市文化精神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广州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育和活化工作,或可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有侧重。
激活文化要素,构建更有机的文化空间结构。对标志性建筑本身进行修缮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活化措施,但从更大的空间格局来看,在不同历史文化节点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更为重要。只有各历史文化标志物或节点形成一个完整的承载记忆的空间体系,才能增强居民及游客对这些空间的认知和归属感,从而发挥其构建集体记忆的正面作用。
打破街区局限,促进文化流动。文化本身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流动的过程,要打破商业先行,文化让道的传统模式藩篱,通过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来打破空间自身的局限性,结合各个相邻街巷的历史功能,赋予街区中的民宅或商铺以独特的文化主题,通过民俗文化活动或其他文化创意活动来丰富街区的文化内涵,增强其辐射力和影响力。
带动公众参与,树立文化自觉。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根植于民间,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理应更广泛的来源于民间。可以通过民间文化组织加强对历史街区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宣传,借助新媒体的相关活动加强文化宣传推广,提高市民对于历史观、文物观和历史街区文化保育的认识,增强认同感,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随着近年来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街区所承载的交通功能及商业功能不断被强化。街道拓宽、老宅推平、层层楼宇拔地而起,原本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街巷空间不断出现情感断层,趋同化和均质化的城市危机显现。
重新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力与活力,推动传统街巷机理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构建充满怀旧情愫和人文关怀的美丽城市,政府、行业、公众等多方还需共同努力,让街区真正由内到外重焕新颜,最终实现芒福德所言的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创造文化的三大城市使命。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
网络编辑:邓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