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距离戛纳有多远?

旅游城市升级试题的厦门答卷。

责任编辑:危昱萍

11月15日傍晚,厦门岛内的人们迎来悠闲的小“食”光。但在来画视频CEO魏博的行程列表里,并没有“打卡”的计划。即使在“网红”小食肆吃着烧烤,这位来自深圳“90后”创业者也不忘和同伴们讨论接下来的“商务计划”。

对他来说,厦门之行的目的非常明确:参加正在举办的中国国际广告节,推介一款手绘短视频在线制作工具;到岛外的集美区办理登记注册手续,招募约300名绘画师。

魏博头戴红色的棒球帽,身上的红色棒球T恤印着醒目的白色字母,像是棒球赛场上跑垒的选手,充满活力。

与魏博“人生初见”的厦门,正谋划城市战略升级的“全垒打”。11月14日,第27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11月26日,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系列活动在夜幕中的白鹭洲公园启动。

第33届金鸡奖开幕式现场 (IC photo/图)

根据厦门市政府公开的消息,不出意外的话,从2020年开始,中国国际广告节将长期在厦门举办。从“魏博们”踏足的11月中旬开始,厦门这座知名旅游城市,终于集齐三张“超级王牌”,从厦门国际时尚周、中国电影金鸡奖,到中国国际广告节。这足以让厦门在文化创意产业立足,无论是文旅、时尚,还是影视和广告传媒,这座城市都有与强者一战的实力。

明媚的沿岸风光、闻名全球的电影节和创意节,造就了法国滨海小镇戛纳的辉煌。人们不禁要问,厦门会不会成为东方的戛纳?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吸引着人们到这座城市“重仓”未来。

两场如期而至的“群英会”

从11月中旬开始,厦门渐渐变得不一样。冲上热搜的“厦门”,从人们熟悉的吃喝玩乐“打卡地”,转换为“广告节”和“金鸡奖”的秀场。像“90后”创业者魏博一样,从广告圈到影视圈,越来越多的人们怀揣着商业计划,造访这座恬静的滨海小城。

魏博的创业项目是提供海量素材模板的平台,让人们拥有“傻瓜式”制作手绘短视频的能力,用批量化生产提升短视频内容营销的效率。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展位上,魏博团队的成员们向来往客商展示着这款在线工具的魅力。

魏博团队进入的可能是游客们想象不到的厦门。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展厅内,广告传媒圈的翘楚们恣意展现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想象力体现在展位的色彩风格上:相当数量的展位采用了较为浓烈的色彩,或是强烈拼接的毕加索风格,或是粉色调为主的日漫萌系基调,却较少采用以白色基调为主的“简约风”——这是常规的展位装饰方法。五颜六色的展位争奇斗艳,仿若置身厦门某些涂鸦街区。

中国国际广告节现场图(戴春晨/摄)

丰富多彩的不只是展位设计,还有中国国际广告节的日程表。在主办方的日程设计中,这场广告行业的全链条盛会,不仅拥有表彰广告创意作品的长城奖、黄河奖,还设置了多场聚焦行业发展趋势的高峰论坛,甚至还有“广告圈吐槽大会”之类的“配菜”活动。

这样丰富的行业“大餐”,让五谷磨房品牌总监李千很是期待。在李千的认知中,从深圳坐高铁东进厦门,她来参加的是广告圈的“全国代表大会”。这场会议“该来的都来了”,而丰富的日程设置足以让“代表们”就行业趋势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全国两会决定国家的未来,而我们参加的广告节决定行业的未来。”她说。

这样的说法并非言过其实。

据主办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为期四天的中国国际广告节,全国有超过8000家企业参会参展。来自广告主企业、传媒机构和代理公司的人员,以及全国高校的广告、传播和设计专业的师生们,涌入超过40000平方米的展厅,参与规模接近10万人次。

数日后,在厦门接棒登场的中国电影金鸡奖,则是公众相对容易理解的“视听盛宴”。这是一场“咖位”更大的影视圈“群英会”,已在2019年与厦门有过一次亲密接触。在11月29日的颁奖典礼上,人们熟悉的演员黄晓明、周冬雨分获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而获得“最佳故事片”的,则是讲述中国女排故事的《夺冠》。在热搜榜网友们的热议中,主办地厦门成功“蹭”了一波又一波“流量”。

两场“顶流”节庆的召开,皆来自厦门主政者的主动“招引”。公开信息显示,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厦门市官方先后拜访了两场节庆活动的主办方中国电影协会和中国广告协会。中国电影金鸡奖和中国国际广告节此前皆采取城市申办制,轮流在不同城市举办。两个协会先后宣布长期落户厦门。

“(厦门市政府的态度)很强烈,很热情,很真诚。”中国广告协会会长张国华回忆说,厦门市政府人员诚恳的态度打动了协会的决策层,推动决策层到厦门考察。

“他们非常愿意倾听,很尊重中国广告协会的意见,即使中途由于换届换了新的一拨领导,依然保障了谈判的延续性。”蓝色光标集团副总裁王薇说。

蓝色光标是国内知名的营销传播上市公司,此前在厦门开展业务落地和投资业务。由于“熟悉广告行业又熟悉厦门”,不知不觉成了广告节落地厦门牵桥搭线的“红娘”。

厦门市主政者的愿想是,两场如期而至的“群英会”,如同两道滚动播放广告的荧光屏,吸引广告圈和影视圈最聪明的头脑,给厦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旅游城市的升级试题

对厦门的主政者来说,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厦门的未来。

在文化创意领域,厦门市政府已有绸缪。早在2015年,厦门市政府就支持创办了厦门国际时尚周,如今该时尚周已经涵盖时尚运动、时尚文创等多个品类。在2020年即将完结之际,厦门新增了“广告节”和“金鸡奖”两张“超级王牌”。

这意味着,至2020年年末,厦门在文化创意领域已紧握时尚、广告和影视三张“王牌”。厦门的城市战略升级蓝图愈加显现——从“旅游岛”升级为“创意岛”。

这是一道地方政府给自己出的试题——旅游城市如果不甘于做旅游城市,那下一步在哪里?

在张国华看来,作为生态优美的城市,厦门不太可能发展制造业,未来只可能往第三产业发展。而在第三产业之中,文化创意产业潜力巨大。

厦门鼓浪屿 (IC photo/图)

这样的城市升级路线,国际上已有先例。法国著名的旅游小镇戛纳,正是通过举办电影节和创意节,一跃成为世界名城。同样是滨海旅游城市,同样有怡人的气候和自然风光,厦门能变成东方的戛纳吗?

“我们对厦门市的建议,就是做东方的戛纳。”王薇说。这是来自头部营销企业的判断。

从目前拥有的资源来看,厦门足以撑得起这样的“升级”。厦门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版图,并进一步扩展,依托的优势便是作为旅游城市的接待能力和美好生活体验。

卓越的旅游城市往往是优秀的会展中心,会展和旅游两种场景需求类似。

中国国际广告节进入厦门,并不单是为地方政府的诚意所打动。经过考察,中国广告协会决策层认为,厦门是举办节庆活动的“天选之地”:国内举办行业节庆一般在10月份之后,此时北方地区已逐渐进入寒冬时节,只适合办展览,而不适合大规模人群参会;而处于亚热带气候区的厦门则相对温暖,美丽的风景和城市人文风貌对参会者也有较大的吸引力。

作为旅游城市,厦门的机场、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星级宾馆的接待能力,均被认为是达到举办大规模节庆展会的要求。

南方周末研究院早前发布的《2020理想之城榜》显示,厦门的公共空间体验指数遥遥领先国内许多城市,进入全国前十——与之相对比,其经济体量一般在全国第30名左右徘徊。具体而言,无论是在消费空间体验还是交通出行体验,厦门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厦门的文化空间因城市规模较小而稍显欠缺,弱于同省省会城市福州。但在“广告节”、“金鸡奖”等超级王牌进一步发挥作用后,厦门的文化空间提升值得期待。

厦门的生态环境也让诸多城市难以望其项背。在《2020理想之城榜》中,厦门的生态环境得分进入前五,特别是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常年位居前十。

厦门街道一角(IC photo/图)

这与国内游客们对厦门的感知一致:一直以来,厦门富有人情味的城市生活、怡人的滨海风光以及南洋式的建筑,吸引着一拨又一拨年轻人“打卡”游玩。独特的建筑风情和滨海风光,也使得厦门成为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在影视圈,厦门有“中国最有魅力的取景地”之美誉。

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截图

身为深圳前海来的创业者,魏博非常肯定厦门的魅力。他相信,他能在厦门找到“灵魂画手”。

“如果你到曾厝垵走一走,街头巷尾墙上的涂鸦会让你惊讶,厦门就是这么个有艺术感的城市。”他说。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魏博的选择也没有错:主要因为厦门高校众多,艺术氛围好,有海量的人才供应,而且人力成本只有深圳的一半。

中国国际广告节召开期间,这位“90后”创业者的另一项工作任务是,与厦门市集美区敲定相关入驻扶持政策。他计划在集美区的孵化器里,拉开阵势组建一支300人的画师团队。

魏博们的出现,证实地方政府行动的某种“自洽”逻辑:通过展会吸引人才,继而引进优秀团队和优质企业落地。

“两场节庆活动,给人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厦门的机会,让人们了解厦门,拥抱厦门。”长城奖终审会监审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说。

对于许多“旁观者”来说,厦门赖以“引才”的,依然是城市生活的魅力。

“厦门绝对很适合创意人才生活,”张国华说,“大家都是夜猫子,都是要晚上才有灵感,而这里有丰富的夜生活。”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早前发布的《公共空间体验榜》指出,中国城镇化正进入“就业价值”与“体验价值”双重导向的新阶段。在大中城市纷纷拥抱新经济业态的浪潮中,城市能否构建公共空间体验的“唯一性”,将是人才选择城市的重要“变量”。以厦门为代表的“网红城市”,其公共空间体验的优势将对人才构成极大吸引力,拥有较强的未来可塑性。

要做好城市升级的试题,厦门市政府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保障政府行动的延续性

“去厦门,第一次去新鲜,第二次去有好感,第三次去就要有认同感,”丁俊杰认为,“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把厦门打造成更加宜人宜居的城市。”

身为品牌营销专家,王薇指出,厦门需要推动城市形象的更新。在讲述美丽厦门的同时,要突出厦门卓越的城市管理和营商环境优势,讲述新的厦门故事。

网络编辑:邓丽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