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宏:企业参与社会治理不是包袱,而是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2035年远景目标,从创新发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众多角度擘画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社会发展蓝图。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聚集的“十四五”,企业如何以更稳健地步伐迈进?如何把风险环境、合规要求、市场压力、竞争压力转化为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带着这些热点问题,我们专访了不同领域的专家,邀请他们从多种角度解读当下、展望未来,为企业“十四五”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清晰的图景。

访谈嘉宾广东省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文宏

本期主持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康华

“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空间很大,但目前预期与实际存在落差”

南方周末:“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将共建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性提到了全新的高度。企业在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文宏:从大的环境来讲,社会治理有三个不同层面的逻辑:政府逻辑、社会逻辑、市场逻辑,三个逻辑中企业都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和职能。

在政府逻辑中,企业的作用主要是跟随政府建议,推动政策方针落地;在社会逻辑中,社会企业可以围绕公益目的推动相关议题的落实;在市场逻辑中,企业是活跃的主体,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满足全社会的需要。

企业在这三方面影响日趋重要,不仅可以提供社会治理的具体要素,包括人力、技术、平台等,还能够健全社会治理的完成机制,搭建高效运行的制度体系。 

南方周末:目前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文宏:总的来说,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预期与实际存在一定落差。在社会治理的要素承担上,企业有很多作为空间,但目前企业作为空间和期待不匹配,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其一,缺乏“共建”通道。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找不到具体的通道、没有对接的资源,无法衔接具体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

其二,企业理念不强。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更多是就利论利,没有将“利”上升到“义”的程度。所以很多企业社会责任,更偏向事后总结,没能形成责任体系或标准,也缺乏规划性。

其三,企业主动性不够。企业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多是被动而为,跟随某个团体或者监管要求,为应付交差,主动意识有待提升。

其四,鼓励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不完善。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引导制度、激励机制、落地方针等配套机制还不成熟,没有形成闭环的参与机制,使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更多处于被动型、碎片化、偶然性情况。

“政府、社会、企业都需要转变对社会治理的认知逻辑”

南方周末: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有哪些?

文宏:目前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是低层次、被动性、零碎化的,这里面有政府、企业、社会的原因:

企业层面,企业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产品化视角,没有建成提供社会服务同时实现自身商业目标的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形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商业逻辑,使得参与动力不足。

政府层面,政府在解决社会治理问题过程中,将企业看作成本的提供方、分担方,而没有形成很好的政策机制,引导企业用商业力量自主自立地解决社会问题。共享共建的成本共担机制有待建设。

社会层面,社会主体遇到需求不满足时会希望由政府出手解决问题,获得免费产品或者服务,造成商业力量可发挥的空间较狭窄,未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参与社会治理与获取商业价值可以并行”

南方周末:企业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文宏: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提供优质、易获取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将自身作为平台,与社会的目标、资源、需求形成很好地对接,解决养老、医疗、教育领域里的问题。例如,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如何完成老人看护、照顾,如何提供更专业化、个性化、平价的养老产品和服务,这些单靠政府或者个人无法完成,需要企业力量参与。

应该摒弃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治理行为是免费的。目前很多企业将社会治理当作一种不得不做的任务或增加成本的包袱,这并不符合“共治共建共享”原则。上级有任务说明社会有这样的需求,社会需求存在的地方,往往是社会矛盾最突出、社会治理领域最棘手问题的聚集地,企业应该转换视角,将问题转化为企业板块中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来源,通过企业商品设计、新市场开发推动问题解决,也实现自身盈利创新。

具体实践过程,企业可以分类分层地解决问题:在普遍层面,可以以公益回报的方式参与,着重给予和扶持;在个体层面,可以做定制化产品设计、细节的改造,创造经济价值。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企业,不仅能够获得社会认可,自身也能获得商业收益。

南方周末:不同性质的企业(国企/民企/外资)、不同行业的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是否有不同?

文宏:国企、私企、外企等所有制的区别不是影响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差异,最主要的差异在于理念,在于企业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是不是根据社会需求更加精致的设计产品和服务,是不是能在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设计上更好地达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

企业本身就是社会共治的载体和组织形式。企业的社会治理作用不在于从事的行业,而在于如何将自己的发展嵌入社会机理中,解决某类症结问题;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使得更多人获益。就组织结构简单的安庆包子铺来讲,它解决了当地人就业、早餐供给、员工技能培训、员工养老保障等等问题,就是很好地参与了社会治理。

“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能够提升自身风险应对能力”

南方周末:面对“十四五”新环境、新挑战,企业应该如何将自身发展有效融入社会治理的大环境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宏:2020年疫情扩散带来的系列影响再次提醒我们风险社会来临。首先,企业需要警惕自己时时处于风险之中,从战略上建立能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而调整的管理模式、应急策略。其二,企业要改变以我为主的立场,以社会治理需求为导向,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具体问题,优化细节,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其三,企业要建立多元化的人财物的组织机制,让资源配置具备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伸缩调整,提升组织韧性。其四,建立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有效掌握社会需求变化和风险要素。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企业能够保持与社会需求对接的灵敏通道,风险应对能力更强。其五,企业要形成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和兼容机制。一方面,将利益相关方的贡献与得利之间形成有效分配;另一方面,提升企业“共享”的兼容性,保持适度竞争、避免垄断,增强发展活力。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