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宁:企业战略规划应与国计民生需求紧密结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2035年远景目标,从创新发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众多角度擘画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社会发展蓝图。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聚集的“十四五”,企业如何以更稳健地步伐迈进?如何把风险环境、合规要求、市场压力、竞争压力转化为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带着这些热点问题,我们专访了不同领域的专家,邀请他们从多种角度解读当下、展望未来,为企业“十四五”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清晰的图景。

访谈嘉宾: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李卫宁

本期主持: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康华

“企业应该从内部驱动、外部需求方面重新认识自身的责任”

南方周末:商业和社会的关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疫情持续蔓延在重新被认识。从认识和行动上看,您认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有哪些变化?

李卫宁:企业社会责任从最早的扶贫助困,逐渐开始进入到围绕国家、社会、经济需求开展。疫情后,大规模的企业参与到影响国计民生的领域承担责任,用资金、技术、人力解决问题。我认为“十四五”期间企业社会责任会延续这个趋势:

(一)围绕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开展。包括结合自身所在领域,紧跟“十四五”12个方面的任务,参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等,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二)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升级。其一,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升级。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双循环”发展的新阶段,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要进入转型升级过程,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其二,是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制造业、服务业需围绕引入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和服务对内部管理流程、运营模式进行再造,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在服务社区、社会和谐方面更多投入。企业生存离不开周边的环境,需要为社区稳定就业、贡献税收、保障良好的环境,要从更多领域着手,搭建与社区、社会之间的良好的互动。

“健康的市场环境,有赖于构建消费者-监管-企业合作的平衡结构”

南方周末:“十四五”期间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履行责任要求方面将产生哪些变化?

李卫宁: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意识,对企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年轻人进入社会,他们获取信息的意识、对企业信息的掌控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对产品品质、绿色健康、企业社会形象等综合信息关注力度会更强,这都会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

以农产品为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选择有机农产品,会持续跟进其来源和品质。不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已发展出针对消费者个人的“订单农业”模式,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以“认领”种植地,持续跟踪蔬菜水果种植过程。随着疫情影响,健康饮食、绿色食品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衍生出很多消费的新业态。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技术寡头和垄断面前,单个消费者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而垄断带来的的经济负外部性往往是社会承担的。单单通过市场机制很难及时有效地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社会责任的要求反馈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上,这就要求监管部门积极参与进来,维持和推动消费者与企业的平衡反馈,构成消费者-监管-企业合作的多方平衡结构。包括《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的出台都显示了这个趋势。

南方周末: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从2019年9月开始收集企业社会责任负面警示事件,我们发现守法合规、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负面事件占据了很大比例。从监管和行业自律角度,“十四五”期间该如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李卫宁:市场监管完善是一个阶段性过程,目前仍存在对违规企业处罚弱、消费者维权成本高等问题。监管的目的是引导市场创新发展、良性发展、社会发展,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相关法规和监管的完善,市场创新的积极力量会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引导市场走向企业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行业协会也需真正发挥作用,加强对成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其一是行业协会要明确自身定位,站在社会角度理解行业职责,肩负对社会的责任,对成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其二是要提升组织运营能力,开发多种示范教育项目,实施行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建设,及时对违规成员作出警示和处罚。

“企业需要在充分理解外部环境、自身责任的基础上,构建核心优势”

南方周末:十四五”规划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列在各项任务的首位。企业新时期应如何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李卫宁: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征,回报具有不确定性,除非是大企业,中小型企业很难在多个领域持续攻坚。对于普通企业来说,可以通过扩大技术联盟,与行业领先的公司、高校优势互补,共同投资、共同研发,以更好地促进创新发展,也可以推动一批企业抱团“走出去”。

以校企合作为例,学校研究机构在前沿研究上有优势,但是缺乏市场化、产业化的眼光和财力,需要与企业合作来推动转化。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形成技术联盟之时,需要对各自长处有清醒的认识,从发挥各自优势的角度制定合约,形成相互分享、相互协同的机制,产生有影响力的产品。

南方周末:对企业制定“十四五”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有哪些建议?

李卫宁:我认为企业需要在充分认识外部需求和内部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更可持续的经营模式。认识外部,是说企业需要深刻理解自身与所在环境的关系,理解经营行为对社会、经济、人、自然产生的影响。在管理和资源上投入,减少不利影响,形成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其中合法经营是底线,其次要处理好重要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关注发展和收益的同时,也要注意消费者、社区、环境的多层次诉求。

认识内部,是要审视、确认企业的责任到底是什么,企业自身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围绕价值制定战略,方向不对时及时调整。以农业养殖企业为例,不少企业将为人们提供服务人民的健康生活作为使命,在具体经营过程中企业的养殖种类、服务对象、所在地域不同,战略逻辑、具体运营方法都会有所不同。

企业需要注意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充分理解外部环境、自身责任的基础上,高效发挥自身核心竞争优势,促进内外部良性互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