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企业对“碳”,认识不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2035年远景目标,从创新发展、低碳转型、乡村振兴等众多角度擘画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社会发展蓝图。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聚集的“十四五”,企业如何以更稳健地步伐迈进?如何把环境风险、合规要求、市场压力、竞争压力转化为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带着这些热点问题,我们专访了不同领域的专家,邀请他们从多种角度解读当下、展望未来,为企业“十四五”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清晰的图景。

访谈嘉宾:TÜV NORD北德中国区碳产品经理 李雪梅

本期主持: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文育然

CDM制引起全世界对碳排放、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重视

南方周末: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东议定书》引入的一种灵活履约机制,CDM机制对企业有什么影响?目前我国CDM项目发展如何?

李雪梅:CDM从2006年起,到2012年底,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弧形发展,2007-2009年是发展最顶峰的时候,碳价格最高时达到过30欧元/吨。但是,由于2012年底《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到期,当时美国一直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加之经济原因,整个国际市场上的碳价格开始回落,大家对于新项目的开发热情骤降。从2012年到现在,企业的CDM发展项目比较少,开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注册项目到期重新更新计入期、黄金标准(GS)、自愿减排项目(VCS)及林业碳汇项目等。

但是,其实CDM的机制非常好,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教育了市场,引起全世界人民对碳排放、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重视。在CDM项目顶盛的时候,通过把减排的指标卖给发达国家,不仅帮助了很多中国企业实现盈利,也促进了企业发展节能减排项目如余热利用发电等,同时促进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

“企业对碳管理政策不了解,对碳资产的金融属性也没有概念”

南方周末:“十三五”期间企业碳测算和碳信息披露情况如何?

李雪梅:摸清企业自身碳排放情况是进行碳管理的前提。企业需要清楚自身碳排放情况,以及在行业里的位置,这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碳发展战略。在2016年-2018年期间,做碳盘查和碳信息披露的企业还是比较多的。但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因为整个企业的经济环境不是很好,当企业自身经营遇到挑战时,有些企业就放弃了做碳排查和碳信息披露等工作了。从2020年开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碳中和目标后,又有很多企业开始重视碳管理了。

南方周末:目前企业开展碳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李雪梅:第一,现在很多企业对“碳管理”不是很清楚,可能只是通过一些政府发文或新闻等知道“碳达峰”“碳中和”等概念,但对于具体的政策并不是很熟悉。其次,企业领导层不够重视,特别是这几年企业自身经营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企业就没有精力去做这些事情。第三,缺乏专业的碳管理人才,也没有什么渠道去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第四,企业对碳资产的金融属性没有概念,不知道碳资产可以作为一个抵押品去向银行融资。据我所知,现在某些银行有相关的碳金融产品,可以用碳资产作为抵押。主要是以上四点,影响了企业在碳管理方面的投入。

“跟上低碳转型大趋势,对企业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

南方周末:“十四五”时期将会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这对于企业来说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雪梅:的确,“十四五”期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对中国企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一些高耗能的企业,如果企业领导层比较重视,能提前去布局,主动转型进行设备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跟上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例如,这几年欧洲对于进口产品是有一个贸易壁垒的,如光伏电板,是需要供应商提供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足迹。欧洲的消费者在选择同功能的不同产品时,他们更愿意选择具有低碳标志的产品,或者有碳排放量数据的产品。所以,对于那些提前布局低碳转型的企业来说,可以更快地占领市场份额,在竞争中胜出。

关于挑战方面,要进行低碳转型,无论是设备升级,还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是需要比较大的投入,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成本。特别是对于某些行业受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在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的时候,再让他们投入大量成本去转型升级,这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不做的话,企业也会面临着淘汰,特别是高耗能、排放强度比较高的企业,所以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例如,一些大型汽车品牌,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会对供应商进行评级打分,其中就包括碳排放的评价项目,如果做得不好评分比较低的话,就会被剔除出供应商名单。

南方周末:在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下,企业如何开展碳减排管理实现碳资产增值?

李雪梅:首先很多企业可能需要去学习了解目前我们国家碳排放交易的政策和规则。因为对于不同的行业,基准值、计算的参数取值都是不同的,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其次,是需要了解企业的节能潜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如林业碳汇等。

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下,每个纳入体系的企业都会有一定量的碳排放权配额,这个其实就是碳资产,企业可以在履约前把这项资产进行抵押融资、期货交易等,实现资产增值。当企业经过一系列节能努力后,如果继续往下减排的成本很高,甚至高于市场碳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其它领域开发林业碳汇等减排项目进行抵消,从而实现碳交易体系下的履约任务。如果经过节能减排后,企业碳排放量小于碳配额,则可产生碳余额,这个是碳净资产,可以拿到碳市场上交易,卖给那些不够用的企业。其实碳资产增值的途径还是很多的,很多金融手段都可以使用。

 “企业要从整个全局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南方周末:企业CSR要顺应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对“十四五”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哪些建议?

李雪梅: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要从整个全局去制定战略。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PDCA碳排放管理体系,从设定目标、分解成各个流程的可量化指标,到落实政策措施、检查目标达成情况,最后反思当初制定的目标并重新制定计划。

其次,企业需要多学习了解低碳技术,不管是同行的龙头企业,还是跨行业,都会有创新的低碳技术值得借鉴,可以应用到自身企业中去。

第三,要实现低碳转型,助力国家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企业根据ISO 14064标准做好碳盘查,摸清“家底”,即在正常经营状况下,碳排放量情况、节能潜力等;然后通过设备升级或淘汰高耗能设施等减排方式、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节能管理,以及投资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等方式,储备碳资产,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基基础。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