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峡谷梦想家”

“一个人”的出路在一场场敢闯敢拼的冒险后被照亮。与此同时,萦绕在他们心中的问题被叩问:世居深山的村人如何改变受困山间的命运,怎样找到“一群人”的出路?

寻找出路  

“你们放心,这条火腿腌制了三年,是可以生吃的。”

每年的冬季时节,正是诺邓村民腌制火腿的最佳时刻。徐琨斌向一拨又一拨慕名前来的客人兴奋地介绍腌制火腿的流程,末了还在开阔的山野之间进行了一个“开腿仪式”。

他小心翼翼地用小刀切出薄薄的一片片火腿肉,递给外来人尝鲜。在一声声称赞中,徐琨斌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眼前这样热闹的一幕,他等了足足七年。

他时常会说起当年自己和伙伴李小锋一人扛着一只火腿乘坐上海的地铁,引来一阵阵侧目的场景。“那回头率不得了,和明星一样!”调侃的背后,是他苦寻市场无果,夜晚跑去黄浦江抽闷烟的落寞身影。

徐琨斌年过五十,当过兵,开过火车,做过公司。而今,在这个距离大理三小时车程的千年白族村落里,他不仅是一名老村民,还是一个新农人。

和藏匿于深山之中的古村一样,他们的农产品也长久地藏于大山中,村民走出去的梦想也曾一度禁锢于此。无数个不眠之夜,徐琨斌都在思考:特产的出路在哪里?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徐琨斌每天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要花在晾晒火腿的管理上。

在同在滇西的云南怒江老窝村,同样当过兵、身上有股倔劲的左雪锋也有此忧虑——当了六七年村书记,做了无数次尝试,村里的产业愣是没发展起来。他的下一步要怎么走?全村的未来又在哪里?

另一位滇西汉子也一心想着带领乡亲们致富。云南德宏象塘村村官李能龙是“在村门口长大的娃娃”,因患小儿麻痹,右腿不能正常行走。因历史原因,象塘村贫困户、残疾人群体众多,光已办证的残疾人就有97个,是德宏芒市18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李能龙不甘心只被别人照顾,他暗自发誓,不仅自己要做生活的强者,也要让身边人的生活都好起来。有时候,他会坐在村头望着无垠的天空,想象村里人的“天地”也如这般广阔。

新农人、村干部、村官是他们各自的身份。而在云南村民眼中,他们共同的标签是背负着全村希望的“带头人”。

“可是眼前除了山还是山,一座山绕完还有一座。高山峡谷里寻出路,谈何容易?”

 大胆冒险  

无论是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远山深处的诺邓古村,还是身处怒江大峡谷之中的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都是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寸土寸金。群峰林立,村里几乎没有完整的大片土地,全部零碎地分散在大山之间,而这样的地理环境在云南颇为普遍。

在徐琨斌早年的记忆里,村民一直靠“人背马驮”运送卤水熬盐。六年前,他第一次前往上海跑市场时,高铁不通,开了七个小时车才到昆明。这种地形也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左雪锋也曾叹气,“春撒一片坡,秋收一箩筐”这句话道尽了传统峡谷农业的心酸。

▲深藏大山的诺邓古村,由于交通不便,早年一直靠“人背马驮”运送卤水熬盐。

有抱负的村民们不愿受困于此,早早踏上冒险之旅。

1996年,家中排行第四的左雪锋参军入伍,去大理当了三年义务兵。在部队里,他经常“开小灶”加练,给自己腿上绑上沙袋负重跑10公里。从部队退伍后,左雪锋在泸水市周边做过运输生意,也卖过白酒。多年打拼后,他成了村民眼中的“人生赢家”——有车有房有企业。

不被看好的“阿龙”也冒险成功了。

李能龙的人生一开局便是困难模式,1岁时发烧造成小儿麻痹,9岁父亲去世,母亲艰难将姐弟俩抚养长大。因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便回到家中干农活。父亲曾当过赤脚医生,不仅常常免费为村民治病,还拉动亲朋就业。这股闲不住的劲儿和乐善好施的正能量,也遗传到了阿龙身上。

当不少残疾人因为身体原因窝在家里,拄着拐杖的李能龙却一个劲儿想往外跑。闯荡社会几年,李能龙做过按摩师,开过按摩店,甚至还去建筑工地搬过砖头。常在外面跑,李能龙的视野拓宽了。2015年,靠着自己全部积蓄和借来的17万元,李能龙回村盖起了猪场开始养猪。第一批猪成功出栏,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成为“百万富翁”后,李能龙将小猪仔免费赠送给村里的贫困户和残疾人家庭。早在“阿龙”开始逆袭之时,三百公里之外的徐琨斌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

他放弃了一份在昆明铁路局当火车司机的体制内身份,回到家乡诺邓古村的山沟沟里开办火腿加工厂。

彼时,《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别具风味的诺邓火腿名声大噪。有生意头脑的他看准了家乡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邀请村中公认的火腿腌制高手李天嗣加盟。经过7年的发展,徐琨斌的火腿食品厂已经成为当地生产量最高的企业,现有厂区面积15亩,生产加工厂房3000平米,火腿年生产加工量从两千只增至两万支。

生活似乎步入正轨,“一个人”的出路在一场场敢闯敢拼的冒险后被照亮。与此同时,萦绕在他们心中的问题被叩问:世居深山的村人如何改变受困山间的命运,怎样找到“一群人”的出路?

遭遇难题 

虽然自己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但每次回到老窝村,看到村子依然贫困,“一口锅一床被子就是一家人的资产”,价值甚至还不如城里人的一件名牌衣服,左雪锋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村干部看到左雪锋身上的一股干劲,说动他进入村委会,带着村民“一起赚钱”。就这样,当年35岁的他成了村里最年轻的村支书。

可是,一个人的钱好赚,一群人怎么个赚法?全村共有685户24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92人,人均耕地还不到1亩。在六年的时间里,左雪锋先后带领村民种蔬菜、种核桃。但因交通不便,他们的农产品并没能卖出好价钱。

接连的失败,让左雪锋很受打击,也使他陷入了迷茫:“为什么要放着老板不当,做一个月只有千把块钱的工作?”“6年了啥也没干出来”,这样的声音时不时传进他的耳朵里,让他一度萌生退意。

摆在李能龙面前的难题也不小。

刚养猪那会儿市场正热,再后来生猪收购价格波动,“反倒亏了不少”。很快,李能龙将目光锁定在村子的另一个产业百香果种植上。

相比较生猪养殖,百香果当年种植当年结果,再加上云南德宏四季如春的气候,一年盛果期多达10个月以上,是投资小、见效快的理想型扶贫农产品。在李能龙的带动下,象塘村的百香果种植面积很快达到了360亩以上。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丰产却不丰收。到了收获季,村民们守在地头坐等收购商。有时还因收购价太低或者无人收购,最终果子烂在了枝头。

▲李能龙正在查看百香果的质量。

这是云南山区的共同痛点:外面的技术和信息进不来,山里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

为了让诺邓火腿卖出去,徐琨斌频繁往返上海和大理,铆着一股劲找销路。把房子抵押了,买机票跑市场,“累得不行”。徐琨斌庆幸自己当过兵,意志力强,“不然早就趴下了”。

苦心经营之下,公司发展渐好,他开始有余力将当地村民家中闲置的烤烟房都改成火腿发酵房,增加村民的收入。但这仅仅是杯水车薪,长期共同富裕才是他的目标。

▲徐琨斌把当地村民家中闲置的烤烟房改成了火腿发酵房。

虽然最艰苦的时期过去了,但在徐琨斌心里,却一直有块心病。

徐琨斌的“心病”,就是诺邓火腿声名鹊起背后的产能瓶颈和产品单一问题。“一只猪只有两条后腿,也不敢向村民多收生猪。”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能向更多村民收购更多生猪,才能稳定地帮助村民提高收入。

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市场……他们细数自己所需要的支持,顿时觉得“啥啥都缺”。

迎来转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转机很快就出现了。

2019年2月,沉浸在沮丧中的左雪锋遇到了“贵人”——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进学来到老窝镇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李博士解答了他的困惑,指出老窝村适合种柑橘,需要引进高科技种植,挖掘机起垄,还要引进薄膜、滴灌设备,这样“柑橘3年亩产可以达到4000斤”。

“你们是不是疯了?种个柑橘不是只要拿一把锄头放一根苗,再浇两桶水就可以吗?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对于新引进的技术,当地村民持观望态度。

责任感促使左雪锋接受了建议,东拼西凑40万元投入到橘园的建设。“带头当个小白鼠做个示范,不闯一闯怎么知道行不行呢?”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他依然果断地投入其中。

事实证明,左雪锋的付出带来了回报,在看到他的沃柑树苗长势又旺又好后,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土地流转变得十分顺畅,人们的顾虑被打消了。

▲村民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看到老窝村有左雪锋这样有魄力又肯干的带头人,在李博士的引荐下,拼多多向老窝村无偿注资225万元,并引入了更多的智能农业设备。知道消息的那天,左雪开心得睡不着觉。

眼下尝到了智慧农业的甜头,左雪意识到乡村的发展还是要靠科技。这两年积极招收了更多年轻人加入村委会,致力于让现代科技和古老农业在西南边陲实现奇妙融合。

▲看到枝头结了硕果,左雪锋觉得一切都值了。

在云南德宏,另一个新鲜事物“电商”也走进了象塘村,成为了新的转机。

2018年,在当地政府引荐下,李能龙参加了德宏州残联组织的残疾人电商孵化培训。首次触网电商的他,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通过电商平台,我一下子就卖出了几千元的裤子。”李能龙乐得分享背后的秘籍,“因为我的服务态度好,顾客感受到我的真诚,写了一个走心的好评。就是这个好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购买。”

尝到了电商的甜头,李能龙心下便想着村里的百香果也能通过电商平台“飞”到山外去。

2020年3月,在德宏州残联和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引荐下,拼多多提供96.7万元项目专项资金,芒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技术支持,一个由残疾人和建档立卡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成立,并建成首批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的60亩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

李能龙带着村民开起了网店,做起了直播,在网上卖起了百香果。做了两年电商,在李能龙的影响下,村里不少人开始拿着自家产品到合作社的店铺里售卖。去年4月,同样是合作社社员的残疾姑娘李木兰,和德宏州州长、芒市委书记一起直播。那天,他们卖出60吨甜瓜和1万斤百香果,收获了近3万粉丝。

“正是在带头人李能龙身上看到了不服输和爱学习的劲头,我们才如此信任地在这里引进资金和资源。”多方扶贫路上的“盟友”说道。

上海援滇干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委常委、副县长季涛则被新农人徐琨斌的拼劲所感染,通过沪滇合作平台,引进多家企业的资金和设备,在徐琨斌位于诺邓镇马金桥村民小组的厂区内设立扶贫车间,帮扶投建一条现代化的生产线,促进本地特色火腿产业升级。

“以后猪的每个部位都能利用上了,每条诺邓火腿的价值可以发挥到最大!”这条生产线建成后,未来两三年内,公司年加工火腿可以从两万只增至八万只。

徐琨斌算了一笔账:“当地一个年轻人去外地打工,一年的收入也就5万元左右。而自己厂里的员工,年收入怎么都能破11万元,所以让年轻人返乡,带领乡亲们致富,我很有信心。”

在这群“峡谷梦想家”的努力下,科技的翅膀飞进深山,电商直播走进了大山,特产走出了高山峡谷。各地前来扶贫的干部对这样的带头人赞不绝口,“有拼劲、肯吃苦、有想法,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全村发展的希望”。

眼下,他们的生活愈加忙碌。电商培训,新农人培养,哪一个都是长期工程。徐琨斌的下一步计划是再去开个网店,“我年纪大了,不懂,但还是要学”。好在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扶贫路上的“盟友”拼多多投入了资源与师资,帮助他们学习电商运营。年后,他将前往上海学习,“盟友”派出的老师也将来到村里手把手教学。

想到这些,徐琨斌浑身有劲,觉得生活有奔头。左雪现在也充满激情,忙着学习新技术,教村民使用无人机灌溉。每当别人开玩笑劝他回去“当大老板得了”,他总是咧嘴笑笑,回道:“那有什么意思,当村支书可以干大事,帮助更多人哩!”

 ▲老窝村党总支书记左雪锋指导村民使用无人机。

去年9月,李能龙获评云南省“扶贫好村官”。但当李能龙颤颤巍巍地从百香果园斜坡上走下来时,他却和来客说自己肩上的任务并没有结束,“我还可以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和能量”。

语毕,山背面的天空似乎更亮了。

▲李能龙在这片百香果园里种下“全村的希望”。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