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锉刀

“作者也许没有意识到,当他大段大段地抒着怀,俨然笔底大有深意时,表象上的庄论与骨子里的轻慢,已经在笔下构成滑稽对照。”

责任编辑:刘小磊

望文号脉

“作者也许没有意识到,当他大段大段地抒着怀,俨然笔底大有深意时,表象上的庄论与骨子里的轻慢,已经在笔下构成滑稽对照。”

300年前,李渔推出新著《闲情偶寄》,由于他坚信新书具有无与伦比的出色性,深恐读者不识货、看走眼,遂在“凡例七则”里逐一点出该书的种种特色,并提醒道:“观者于诸项之中,幸勿事事求全,言言责备。此新耳目之书,非备考核之书也。”

这说法很有趣,当我窘迫于某类文章,就可以借用这对概念,来揉一揉眼睛。在我看来,它就是一把精巧的文学小锉刀,便于我们评判观点或看法的得失:要么看它能否“新耳目”,要么看它可否“备考核”。当然,如能两项兼得,也没啥不好,不过那是另话了。

现学现卖,试拿这把李渔锉刀,来锉锉下面这段出自先锋作家格非先生的文字。在一篇以亡友为主题、署名《苏醒》的散文里,格非提到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